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 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它铸造着 国家和民族的心灵和品格,一个民族有了文化自信,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有了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而文化自信是促成这些目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Culture invigorates the country, and culture strengthens the nation. Without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without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 there will be no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is the backbone and soul of a nation. It casts the heart and character of a nation and a nation. Only with cultural confidence can a nation stand in the forest of nations in the world. Only when the people has faith can a country have strength and a nation have
程涌,字千里,野樵,号琼江渔夫,子虚斋主,下里巴人。1954年生于重庆市潼南,1974年至76年服兵役在藏区雪域高原。1977年恢复首届高考录取入重庆文理学院(原重庆高等师范中文系)81年毕业分配到成都市工作。业余时间钻研文学艺术,八十年代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科文书画研究会。此后加入四川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参加国内国际多次书画大展及中日书画名笔交流,莫斯科《华人华侨中国心书画展》。参加国际纪念云南爨[cuàn]宝子建碑1580周年,自撰诗并书魏碑体行书被刊石出集,参加全国书画网络大赛荣获80000余票金奖,全国网络评选《中国艺术传承大师》得票名列前茅,因作品品格高雅,寓意深刻,艺术性强,有较强的影响力,被收录《中国美术精品集》,并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现为光华大学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四川大学项目管理与城乡建设研究所顾问,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诗词楹联学会、成都市诗书画院理事,成都武侯汉雅书画协会会长,《中国教科文出版社》、《中国画壇》特约编委。书画精品入选中国文化出版社《中国书法传世经典》、《中国美术传世经典》和世界文化出版社《世界书画名家收藏档案》,入编世界图书出版社《中华艺术史》。与程万里先生合著由香港中国教科文出版社出版《书法易径》(中英文对照版)书法教学研究专著。经过数十年对书画艺术潜心研究追求奇、拙、朴之艺术风格并得到著名艺术评论家罗成大师在《名家访谈》中精准分析认可。荣获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l Q 9 0 0 0 A艺术体系资质认证。书画润格:1一3万元/平尺。
野樵之艺:程涌书画中的"奇拙朴"美学解构--罗成
在当代书画艺术被精致化、商业化、同质化潮流裹挟的语境下,程涌先生以"野樵"自居,号"琼江渔夫"、"子虚斋主"、"下里巴人",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奇、拙、朴"艺术风格,恰如一股清冽山泉,冲刷着当代艺术过度雕琢的河床。这位自甘"野"处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构建了一个既承接传统又颠覆常规的审美世界,其价值不仅在于技艺本身,更在于对当代艺术生态的某种反拨与启示。
程涌书画之"奇",非猎奇炫技之奇,而是视角与构想的异质性表达。观其《山居秋暝》系列,山非山之常态,水非水之常形,却自有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妙趣。这种"奇"源自艺术家对物象本质的深度凝视与内心投射,犹如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状态,将眼中山水转化为胸中丘壑。在《琼江渔歌图》中,程涌以夸张变形的渔舟、近乎抽象的波浪线条,构建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水墨世界,这种视觉陌生化处理打破了观者的惯性期待,创造出"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张力。其"奇"更体现在材料运用的不拘一格——农家土纸、自制烟墨、秃笔焦墨皆可入画,这种对传统书画材料神圣性的消解,恰是其艺术观念前卫性的物质呈现。
"拙"作为程涌艺术的另一维度,绝非技艺生疏的掩饰,而是历经繁华后返璞归真的美学选择。其书法作品《下里巴人歌》中,看似笨拙的线条实则蕴含深厚的碑学功底,每一笔划都如老农锄地,力透纸背而不事修饰。这种"拙"与傅山"宁拙毋巧"的美学主张遥相呼应,在刻意规避流畅甜媚的当代书风中显得尤为珍贵。程涌的"拙"更体现为对完美主义的抵抗——画面中的"败笔"被有意保留,墨渍的晕染成为构图的一部分,这种对偶然性的尊重使作品充满生命质感。在《野樵课徒图》中,歪斜的茅亭、比例失调的人物,恰恰构成了一种天真烂漫的叙事趣味,比那些精确计算的作品更能触动观者心弦。
程涌艺术中的"朴",是其美学体系的精神内核。这种"朴"不是简单的风格质朴,而是海德格尔所言"诗意栖居"的生活哲学外化。作为"琼江渔夫",程涌长期观察渔民生活,其《渔汛图》系列没有浪漫化的渔歌唱晚,而是真实记录收网、补船、炊烟等日常场景,这种对平凡生活的凝视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隐逸趣味,展现出接地气的生存智慧。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程涌坚持使用廉价纸张、自制颜料,这种创作方式的"朴"本身就是对艺术商品化的温和抵抗。其《子虚斋杂记》中的小品画,常以剩墨残纸为之,却因去除功利心而更显本真,恰如庄子所言"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程涌的多重身份标识——"野樵"、"琼江渔夫"、"下里巴人"——绝非故作姿态的标签,而是其艺术立场的宣言。这些自称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反精英话语体系:"野"对应体制外的创作姿态,"樵"暗示劳动美学的价值,"渔夫"指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下里巴人"则彰显民间立场。这种自觉的边缘化选择,使程涌得以摆脱学院派的形式束缚与市场派的功利考量,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在《边缘山水》系列中,程涌有意淡化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语言,代之以充满生活痕迹的笔墨,这种"去中心化"的创作实践,与其身份认同形成了深刻的互文关系。
从美术史维度审视,程涌的"奇拙朴"并非无源之水。徐渭的泼墨大写意、八大山人的简约孤傲、齐白石的农家趣味,都在其笔墨中若隐若现。但程涌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这些传统资源与当代生活体验熔于一炉——《都市野趣》系列中,高楼轮廓以碑派笔法写出,交通标志融入题跋位置,传统笔墨获得了表现现代景观的新可能。这种创造性的转化,避免了当下许多书画家要么泥古不化、要么全盘西化的两极困境。
程涌艺术对当代书画界的启示是多重的:在技术层面,他证明了精湛技艺可以服务于而非压制个性表达;在观念层面,他示范了如何从日常生活和平凡物象中开掘美学价值;在文化立场上,他提供了一种既尊重传统又保持批判距离的创作姿态。更重要的是,在艺术日益沦为投资标的的今天,程涌坚持"下里巴人"的自我定位,维护了艺术创作的本真性与精神性。
当代书画需要更多像程涌这样的"野樵",他们不趋附主流趣味,不迎合市场预期,而是忠实于自己的艺术良知与生活体验。在这个意义上,"奇拙朴"不仅是风格描述,更是一种文化态度——奇在敢不同,拙在存本真,朴在守初心。程涌的书画艺术提醒我们:最好的创新往往源于对本质的回归,最高的技艺常常表现为无技之技,而真正的当代性,或许就隐藏在对传统的创造性误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