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显锋芒,润泽寄灵韵——记著名书法家龚群卫

龚群卫,四川眉山,号瓦屋山人、一真堂,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北京儒学文化促进会理事。1989年服役于武警北京部队,自幼在家乡和部队研习晋唐书法,40年笔耕不辍,曾多次参加所在部队及其他单位举办的全国大型书画展览。

2023年12月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北京大兴机场大屏展播。2023年12月29日应邀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出席《新时代书画名家展》。2024年3月27日应邀《中国~多米尼克建交20周年书画艺术展》作品参展。2024年7月25日参加联合国经济社会部法中文化交流促进中心北京奥林匹克俱乐部主办的《法国巴黎奥运国际艺术交流展》特授予“奥林匹克文化贡献奖”“咏梅”作品被评为优秀杰出金奖作品。2024年8月21日应邀革故鼎新第59届新加坡国庆美展暨亚太艺术交流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新加坡大会堂展出。2024年10月19日纪念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30周年书法展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北京国际饭店作品展出,并收录在《纪念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30周年书法展作品集》中。2024年11月24日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暨中俄文化艺术展》作品受邀在俄罗斯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上海厅展出。

龚群卫的行书用笔方圆相间,互相佐之,书作整体表现出遒劲和平。其书字体线条流畅,运笔转折处多是圆中具方,而方折的用笔又使字圆润处风骨凸显,可谓藏、露兼具,方圆浑成,字态万千,体现出一种刚柔兼济的美感。他用笔贵在锋,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起笔时虽常用中锋,但在有些字上往往侧锋直入,使字体显得苍劲而柔媚,线条匀称且挺拔。如他的书作《沁园春·雪》非字字中锋,而采用中锋取劲,侧锋取势的方式,提按分明,显得字态多变,堪称行书上品。如《满江红·写怀》在章法上该作品行、草交错其间,给人视觉上的差异感。在书写时其情感丰富,下笔意趣繁多,充满了曲折跌宕的艺术渗透力。其行书平正透着欹侧,行到情绪高昂处,行书速度逐渐加快,沧浪奔放之意喷涌而出,更添草书的放纵之气,而笔势也更加的苍劲。他注重字与字之间的“笔断意连”,即“精神团结,神不外散”,让整幅行书作品气脉贯通,挣脱了纵向行书的方正之感,让作品更添几分平正奇险的效果。

龚群卫的行书作品之所以取得较高的美学成就,一是得益于他长年累月的“刷字”,二是得益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尚意”“尚趣”的美学风尚。在他的行书作品中,有着龚群卫长久的书法实践,总能看到其中饱含的思想感情,肆意挥毫的每一个汉字之间,是他对书法意趣的追求和体现。龚群卫不带任何功利性的想法,让其行书作品更纯粹、更动人,也拥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更好的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其行书作品的美学效果。

单国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鉴定专家)

龚群卫先生凭借深厚的学养积淀与不懈的碑贴探索实践,在书法领域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他的书法整体看来有着方笔气象与润笔圆通的共存气质,这种独特风格不仅是他对书法文化的贡献,也为我们在当下审美框架里理解和欣赏书法美提供了全新视角。

 

他擅长将传统书法技法与个人审美追求相结合,努力为欣赏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着新的思考导向。龚群卫先生书法的“方笔气象”,首先体现在其用笔上。大胆流利地采用直切直入的方式起笔,使得笔画具有鲜明的棱角感,如切铁琢钢一挥而就。这种方正的笔法表现线条更显刚劲有力,仿佛刀砍斧凿给出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值得注意的是龚群卫并没有让这种刚性笔意走向极端,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灵动的变化。通过提按转折的微妙处理,使每一个字既保持了整体结构的稳重,又不失细节处的轻盈与活力。大处落笔小心收拾,刚柔相济,方圆互依,在书写点划时会根据字形需要,适当调整笔锋的角度,使线条产生粗细变化,增强书法作品的线条生动感和美学感染力。

 

 

方笔气象也影响了布局上看走势,书法空间会呈现出规整而不失变化的空间美。同时又有机地打破常规的对称与平衡,营造出富有节奏感的视觉效果,善于利用字间距和行间距来构建方笔利落的简约感,写出大道致简的精彩印象。这样的布局方式,既体现了他对传统章法的理解与传承,也展示了他在书法形式㺯探索方面的创新动能十足

 

 

相较于方笔的刚健,润笔圆通则更多地展现出龚群卫书法中的柔韧之美。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可以看到大量使用圆转流畅的笔法,无论是点画还是线条,都被赋予了柔和而饱满的生命力。这种圆润并非简单的圆滑,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是“道”的哲学影响书法创作的有力表现。书法成为书道,就可以通过细腻的运笔技巧,让方圆之间产生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过渡,书法更具韵律感,形态多变,内韵和谐。

 

方正显锋芒,润泽寄灵韵。“方笔气象”与“润笔圆通”两种看似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风格融合在一起,是他书法创作的亮点。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也是思想观念的革新。只有大体量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核心价值,再假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长时间心追手临,觉悟书法美学的真谛,才可以通过这两种风格的交织运用,成功地架起传统书法与现代审美的桥梁,为当代书法借古开今提供最为有益的经验借鉴和优秀范本!

著名书画评论家 汉江 2025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