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儿
画面中一枝白色的梅花,从左侧伸入画面。一只可爱的绣眼鸟正在枝头嘁嘁喳喳张嘴叫着。绣眼鸟这名字,是因为它眼圈的白色绒羽,就像是绣出了一圈“珍珠眼线”一样而得名。绣眼鸟是一种喜欢在树枝上栖息的小鸟。小鸟的爪子紧紧地抓住梅枝,爪尖被刻画得非常细腻,有锋利的感觉。在白色梅花映衬下的绣眼鸟,显得愈发可爱。仔细看小鸟的眼睛,会觉得它特别的黑亮。这是因为画家在绘画眼睛的时候,专门使用了黑漆。这才使这只小鸟即使在近千年之后,眼睛依然黑亮有神。
梅花,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原产地就在中国。梅花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很受古人的喜爱。因为它是一年中开花最早的花卉,所有也被人们封为“花魁”。它不畏严寒,盛开在白雪皑皑的冬季里。开花的时候,枝头是没有叶子的,只有花和枝,梅花的小枝细长,枝头顶端是尖尖的。画家用两根线条勾勒出梅枝的轮廓,笔法细腻,在枝条的转折处甚至可以分出向背。这种梅枝的绘画方法被称为双钩法。画面中的梅花,有的开放、有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花苞。把梅花放大来看,花瓣并没有很明显的墨线勾勒痕迹,这种绘画方法被称为“没骨画法”。看看这些开花的五瓣梅花,是不是很像古代美女额头上的“梅花妆”?因为时间的久远,虽然很多梅花上面的白色颜料已经掉色,但在局部,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当画面被刚刚画完时,梅花瓣一定是被厚厚的白色描绘得“呼之欲出”。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花鸟的描写,通过描写花朵的枯荣和小鸟的神姿,来表达一种细腻的情感。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宋徽宗是少有的看重真实性和细节的一位皇帝。画面中的梅枝、梅花和绣眼鸟不但具有“照搬”大自然一样的实性,而且整幅画面在构图上,也好像是用照相机的“取景框”在大自然中截取了一角。这样的“一角”构图法,在南宋时期更为流行。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这幅画面除了“梅花”与绣眼鸟以外,还有两处文字和一个印章,这些都表示这是宋徽宗赵佶亲笔所画的作品。但所绘画的这只绣眼,不仅平衡了画面的单调无味,还使得画面具有了充实而鲜活的自然气息。其实这也是皇家审美的一种风格。
古今植物对比
古代:梅花凌寒开放,中国古人从梅花的身上看到了谦虚、坚强以及高洁的品格,所以古人爱梅花,常常与这些优秀的品格联系在一起。比如,人们把三种不怕严寒的植物合称为“岁寒三友”,指的就是:梅花、松树与竹子;再比如,人们用四种植物来比喻君子高洁的品德,指的是:梅花、菊花、竹子和兰花。在这些组合中都少不了梅花的身影。
如今梅花被古人赋予的美德依然没有改变。有变化的是,梅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了。欣赏梅花,不一定非要到户外去,新品种的盆景梅花,实现了人们与梅花朝夕相处的愿望。另外,对梅花的应用也更加高效了,除了欣赏花朵之美,它的花香还可以提取香精,它的根、叶、花和果实都可以成为药材。
画里画外
北宋御花园中的宫梅
画中的梅花,拥有五个白色的花瓣。据考证,这种“五瓣白色梅花”是皇宫内特有的品种,因此也被称为宫梅。历代皇室的御花园中,种植的都是比较名贵的花草树木,也都有专门的宫廷园艺师为名贵花木进行扦插、嫁接和修剪。宋代的御花园也不例外,“这枝宫梅”可以看出人工修剪的痕迹。绣眼鸟停靠的那条枝干,以90°的生长拐点冲上生长。在高度写实的“宋代绘画”中,它是人工修剪出的独特生长姿态的梅,也像“一枝独秀”的梅。
艺术皇帝
宋徽宗赵佶,是宋代的第8任皇帝。他酷爱艺术,不但大力推行宫廷画院,培养画家,就连他自己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我们所熟悉的《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都是他在位期间培养的出色画家。作为画家的宋徽宗非常喜欢“花鸟画”这个题材。他自己收藏了几百幅当时知名画家的花鸟作品。热爱大自然中美丽、祥瑞的花鸟,是他绘画这些作品的重要原因。宋徽宗画过或挂名过不少祥瑞题材的花鸟作品,比如《瑞鹤图》、《芙蓉锦鸡图》等。
宋徽宗在位时很喜欢收藏书画艺术品,他将自己的宫廷收藏编撰成册,比如《宣和书谱》记录了他所收藏的书法作品;《宣和画谱》记录了他所收藏的绘画作品。宋徽宗认为,临摹对于宫廷画家来说是非常好的训练方法。他令太监每隔10天将御府的画送到画院,供学画者观摩学习。据《画继》记载,宋微宗还经常邀请王公大臣进内府集体观赏书画真品。为了确保这些珍贵的藏品在展示的时候不被损坏,每次展示时都会有侍卫在一旁守候。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书画收藏散失,有的被金国人掠夺走,有的失落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