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晚,“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在中国音乐学院教学楼进行了教学片段展示,并在学院国音堂举办音乐会。
教学片段展示环节在教学楼四个教室同时进行,展示内容分别为教育学院开设的四门专业课程——“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歌曲伴奏编配与弹唱”“歌曲创作与小乐队编配”的教学片段。参加论坛的专家和学者们来到现场观看交流。
“奥尔夫教学法”课程在101教室展示。该课程由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曹莉老师带领着学生演示如何运用“奥乐夫教学法”的原本性音乐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音乐参与度。她选用了奥尔夫和凯特曼合著的学校音乐教材《为儿童的音乐》五卷本中的一首多利亚调式作品和一首功能和声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即兴的创编。通过声势、动作和歌唱的奥尔夫媒介来进行即兴和分组创编,向前来听课的专家与学者们阐释了“奥尔夫教学法”中所倡导的“音乐应该回归各自音乐文化传统”理念。
“柯达伊教学法”课程在201教室展示,由教育学院梁洪来老师讲授。其教学展示分三个部分,分别讲解了如何运用柯尔文手势对中小学生进行多声部音准进行训练,如何调动学生将听唱读写能力完全融入所有的教室活动,及如何在歌曲中运用多声部发展手法进行创作课教学。在展示过程中,梁洪来老师以四首歌曲《问好歌》《落雨大》《小白菜》《瑶族舞曲》为例带领学生示范三种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歌曲写作与小乐队编配”教学片段展示在612教室举行。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教育学院张哲副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们展示了其课堂上学生自己创作、编配、演唱、演奏的三首作品。教育学院2017级本科生樊何乐乐创作的歌曲《一剪梅》,将中国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旋律优美动人,琅琅上口;教育学院2017级本科生、蒙古族布仁满塔嘎创作的歌曲《我的家乡》,以蒙古族方言为歌词,以钢琴与马头琴为伴奏,情感细腻,感人肺腑;教育学院2019级本科生陈炜豪为抗疫而作的男女声混声合唱作品《樱花树下的重逢》,以丰富的织体结构与富有内涵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抗疫英雄的礼赞。陈克、任凯两位副教授参与了本课程指导。
“歌曲伴奏编配与弹唱”教学片段展示在811教室举行,指导教师为教育学院黎嘉、程通、耿睿晗、金炜琪,主要展示学生如何结合《歌曲伴奏与编配》《自弹自唱》两门课程所学内容对中小学音乐教材里的歌曲进行创编。在四位教师的指导下,十六位教育学院学生相互合作,共同研讨,运用了自弹自唱、合唱、声势、体态律动等形式,将仅有八小节的哈尼族儿歌《其多列》改编成为一首完整的合唱曲,包含六次特点鲜明的变化,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组教学片段展示在大家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圆满结束,受到了与会专家和学者们的交口称赞。正如中国音乐学院校长王黎光在开幕式发言中指出的“音乐教育专业应侧重于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教育实践的结合,具备音乐基础专业技能(如钢琴、声乐、指挥等)和基本教育研究能力(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学科知识,才能够胜任音乐教师岗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教学片段展示充分体现了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秉承学校办学目标和理念,培养“平凡而卓越”、具有扎实音乐表演技能与较高音乐综合素质为一体的新时代音乐教育人才。
教学片段展示结束后,与会专家和学者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共同观赏了“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音乐会”。担任本场演出的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在指挥家胡咏言的带领下,出色地演绎了西贝柳斯的三首交响乐作品《芬兰颂》《C大调第七交响曲》《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以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准为此次论坛来宾奉上了一场音乐盛宴。
导师简介:
张哲,男,博士,毕业于意大利TOMADINI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现任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曽先后担任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北京传统音乐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办公室主任;“中意优才计划”中方负责人等职务。
现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讲授“歌曲写作与小乐队编配”“西方歌剧释义”“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歌剧与中国京剧的比较研究。
曾为意大利著名的室内乐团“EX NOVOENSEMBLE”创作了多首委约室内乐作品,并在意大利乌迪内青年歌剧院、托马蒂尼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代表作品和文章有:管弦乐作品《鹤乡印象》、《primavera》、《前奏曲与赋格》,室内乐作品《Settimino》、《Quintetto》、《中国古诗词四首》及个人作品集《室内乐作品三首》、《图罗多的诗歌》。论文《论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微复调”技法与网状织体结构》,《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力作——巴托克的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传统音乐传承与社区音乐建设》等。
曾担任中欧音乐节钢琴评委会主席;“图兰朵杯”音乐大赛组委会主席;意大利Piccolo Festival大师班教师及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