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展览 | 中国书法之美—陈一源书法艺术作品展

2024-06-25 10:17人民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746 分享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人生观、价值观及哲学内涵,在笔墨风骨与心灵才情律动之间展现出时代风貌的人文精神。纵观中国数千年的书法史,任何一位优秀的、杰出的书法大家就艺术本身来说,无不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就此而言,陈一源先生是一位既重视文化、尊重传统、崇尚古典,又努力追求形式美感与现代审美意趣的书法家;其作品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对传统书法的包容与现代审美意识的觉悟,以自己的情感、心智注入书法创作中,用“书意”笔触去表现“诗意”境界,重视书法的写意性,以文达意、书以载道,使作品形神意兼备,追求一种宁静自然之美,以心正笔正的人格完成艺术求新。

       书法创作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更讲究筋骨之美。陈一源先生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入古出新,诗意贯通,融空灵神韵于笔端,将书法在表现形式、动感气韵、形象意境、内在精神等方面相融合,创作出一种极具动感气韵、形、意、神兼备的书法风貌。其书法于规整中见自然、平淡中求意趣,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寻找契合点,在创作的取法上更加宽泛和兼容,让书中有诗意,笔中有韵律,着重于书法中的空灵、内涵和哲理,追求感情的奔放和线条的抒情洒脱。优秀的作品在表现书家的内涵与情感和感触的同时,往往也能感人至深,通过情感共鸣催人深思。陈一源先生的书法之所以赋予其严肃而独特的艺术内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是他师承诸体书法的同时,在主观理念、意蕴、才情的驱动下,善于汲取、变通、融化、创新。在他笔下,书法的意趣与传统古法一脉相承,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细微处体悟书法应有的蕴积和厚重,以古朴、简洁、灵动的笔法笔意,体现出灵动、清明、超逸的艺术品格;将国学思想与书法艺术融会贯通,让书法中无不蕴藏着玄妙内涵和古老碑、帖、简、卜的精髓。通过陈一源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修得扎实艺术根基,笔法、墨法、字法、章法井然有序而又别有韵致,而且笔墨间有精神、有意蕴,处处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学书相当于悟道,用书意笔触去表现诗意境界,重视水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陈一源先生以写意精神为主导的美学特征中,追求境界的表达和意趣。书法落笔刚劲有力、气贯势畅,将开合收放、虚实提按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到位,每一笔的塑造都代表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观念,用意写形,以形传神,以神达情,最终达到形、神、美合一。观其作品,追求尚“意”的审美情趣,以“意”论书,达到了情感和水墨线条完全融为一体的物我两忘的情感境界,体现出静动、虚实,简繁的阴阳之道,折射出对自然万物规律和人生感悟的真理性追求与探索,使书法具有了丰富表达力和深刻内涵性。陈一源先生的书法以哲学文化的融入向观者阐述着自己的艺术世界,通篇渗透着洒脱而悠然的情感,达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精神与作品的统一,性情的自然流露,文人情怀的再现。在多元变化的时代,要想形成完整的、成熟的艺术语言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把握时代的特征,融自然之道,相互不断变化、组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呈现出生命感和节奏感。简而言之,是其端庄人格中寓于深刻的艺术理念,从而写出奇绝精妙的艺术语境;展现了神韵俱佳的美学意蕴。在这里,我们汇集了陈一源先生的书法代表作,一起领略他别具一格的诗意韵律和清气扑面的艺术气象。

【艺术家介绍】

       陈一源,红墙艺术家,2024年“五一”全国劳模,四川成都彭州市人,中西文化研究独立学者。先生儒释道兼修,国家高级书法师,社会活动家,平生爱诗词,略通丹青,偏好书法,亦用力于中医与长寿养生。

       近年,有诗词杂文和书法作品集问世。他在研究了中国近代三大显学后,在学界首倡《彭学》应该成为中国的第四大显学。

       改革以降,先生侧重人文、宗教、书画艺术和中医养生版块,尤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乐事。多年以来,先生喜欢的一句话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有人选择了当下的苟且,有人选择了诗和远方,他选择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主要社会职务:

       央广国际文化交流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联合国中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乡村振兴诗书画院院长

       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警察网警用装备在线顾问委员会委员

       海南投资商会高级顾问

       世界华商联合会荣誉主席

       孙中山博爱基金会高级顾问

       中国.巴基斯坦(海德拉巴)文化交流中心高级顾问

       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评审团主席

       中国中医专家委员会副委员长

       中国周易专家委员会名誉会长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

       中非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特邀名誉顾问

       加纳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特邀文化顾问

       《文心雕龙》有语云:"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经多年的读帖临池先生执着的认为:欧洲工业革命以来,西学东渐,在科技、医学、文化、艺术方面的话语权都是西方人制定的,在这些方面的很多标准都是他们说了算。我们中国书法具有像宗教一样神圣而圣洁的地位,中国书法这个独有的民族文化形式也被稀里糊涂的拉进了西方的艺术行列"下嫁"于西方的"艺术"。

       中国应该有自己坚定的文化自信:书法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国粹,书法不仅仅是艺术。西方所谓"艺术"只是一个近100多年以来才在中国叫响的一个泊来词汇,在没有"艺术"之前,中国的书法就已经存在2000多年了。书法可以涵盖艺术,而艺术绝不可能涵盖我们中国的书法。也许中国书法是西方人永远望尘莫及的一座文化高峰。一个有品位的书法家,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做好文化积淀和自己心性的修炼。有了这个基本功,才有可能出现"下笔如有神"笔尖下的精彩表达。西方艺术,它怎么折腾也只是在三维空间里面的一种技术活。

       纵观西方的艺术史,我所看到的他们许多作品都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玩技巧,而没有上升到"道"的层面,中国好的书法作品都是灵魂的结晶,是在"道"层面上的高维呈现,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学习中国书法,没有更高维次的思维和认知,是不可能写好书法的。经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明白这些道理,谈所谓书法都是隔靴搔痒。因此,主动捍卫中国书法神圣而圣洁的地位,应该是衡量一个中国书法人有没有对自己祖国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具体尺度。中国书法不仅有法,有形,更重要的是还得有神和韵。

       中国书法有点类似中国佛教的禅修,一切想偷奸要滑,走捷径都是不成的,只有经过多年的盘腿打坐,吃斋念佛,持戒修心……功夫到了,自然某一天你就"悟"了,自己作品的神韵也就出来了。学习书法的过程除了练习技法之外,也是一个人格提升和灵魂修炼的过程。功夫在书法之外,中国书法的底层逻辑不仅是技法,个人才华与天赋,更是坚实的中国文化底气和书法人的格局与情怀。

       中国书法是我们祖先留给人类的一块璀璨的文化瑰宝,我们中华文化必将引领世界,中国书法这种独具魅力的文化形式也必将永远在人类的文化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作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