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打造社区治理“新枢纽” ——香山街道示范社工站建设案例

2022-12-07 17:42人民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746 分享

2022年1月,香山街道示范社工站建设在吴中区民政局第六届公益创投的支持下正式启动,由苏州市吴中区安善社会服务发展中心入站运营。

一、背景介绍:

(一)项目背景:

为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完善社会救助、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优化服务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吴中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构建区镇村三级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吴中样板”。

香山街道以“扎根百姓、角色互补、精准服务”为宗旨,积极筹建区域性社会工作示范服务平台,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打造社区治理“新枢纽”。

(二)案例背景:

香山街道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目前随着辖区内大规模拆迁,城市化建设,吴中香山已然成为一座现代与传统辉映、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宜居宜业新城镇。香山,也是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中心区。这里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曾在此种香而得名,是中国传统建筑“香山帮”鼻祖蒯祥的家乡,也是全国闻名的“舟山核雕”发源地。香山人自古便善于师法自然营造“诗意栖居”,更擅长在方寸之间雕琢“大千世界”。吴中区委提出“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香山成为环太湖文旅产业带的重要节点。

二、分析预估:

(一)问题分析:

香山背靠穹隆、南濒太湖,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香山不但有山水之美,更有人文之美,舟山核雕“一粒核”、郁舍书画“一支笔”、香山藤编“一根藤”、香山帮“一把刀”都是香山的“文化招牌”。香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香山帮”的故事在当地年长的百姓口中代代流传,但儿童及新苏州人对于香山文化的了解及掌握程度较薄弱。 香山的文旅资源丰富,核雕村、渔洋山景区------如何才能让更多人了解香山,传承香山地方文化,助力香山文化振兴。

香山街道下辖14个村(社区),常住人口近5万人。 近年来,随着辖区内大规模拆迁,城市化进程加快,新老小区交织,人员构成复杂,社会治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一老一少”“一残一困”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服务需求也在持续增加。香山地区社会化运营的项目不够充分,公益志愿服务力量相对薄弱。

(二)、理论依据:

1、地区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杰克.罗斯曼根据社区发展以及社区建设的相关经验所提出的社区工作实务模式,地区发展是寻找社区需要和共同愿望,然后将之排列优先次序,继而发动资源以满足这些需要及期望,以及一起行动去实践这些目标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出居民互相合作的精神,携手去贡献社区。

2、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以社区资产或社区优势为介入重点,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产为本,即强调不是由社区问题或需要出发,而是由社区拥有的资产或优势出发来介入社区;二是内在取向,即强调社区居民自身参与社区发展的能力;三是关系构建,即强调居民和社团之间的接触,以及各种网络关系的建立。

三、服务策略:

香山社工站重点发挥枢纽功能,挖掘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需求,整合链接服务资源,培育发挥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志愿者、公益慈善资源,引导多方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以“扎根百姓、角色互补、精准服务”为宗旨,通过益人群、益文化、益阵地、益生态,打造“四益一体”的综合服务载体。以地区发展模式,赋能“香山帮”文化和符号,打造香山人文客厅,树立香山文化自信。

四、服务计划:

(一)、开展站点建设,调研服务“人群”需求;

项目运营启动后,首先完善社工站功能布局,完善服务站点阵地建设,制定符合本社工站实际规范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制度先驱的保障下,开展专业服务;

通过对香山街道、部分村、社区及困境儿童及部分残疾人的调研,了解掌握其困难及需求,编织项目清单库、需求库、资源库,形成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二)、发挥枢纽功能,赋能香山“文化”传承;

依照地区发展模式,招募、培育志愿者,开展增能培训,挖掘社区能人,发展、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在地培力,整合链接服务资源,培育发挥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志愿者、公益慈善资源,引导多方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结合“香山匠人”文化品牌,传承匠心,传播地名文化,树立香山文化自信。

(三)、发挥机构特长,打造助残服务“阵地”;

依托机构在国家知识产权商标局注册商标的残疾人纯手工制作品牌产品,发挥机构特长,开展助残服务,提高香山街道残疾人就业技能,开展残疾人专业服务的同时,建立残疾人互助交往平台、需求搜集平台,并积极链接助残资源,汇聚助残资源平台,逐步建立助残产品交易平台;

(四)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化旅游“生态”;

根据苏州规划公示网发布的关于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的相关规划可以了解到:香山的多个村庄将发展成为生态宜居型、文化体验旅游型、特色农业生态型、休闲产业旅游型、湖岛民宿旅游型等五类村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复兴传统技艺,打造特色的乡村文化。社工站结合舟山核雕“一粒核”、郁舍书画“一支笔”、香山藤编“一根藤”、香山帮“一把刀”的香山四绝,寻访香山当地著名匠人,开展“香山帮”文化主题活动,推动“香山帮”文化传播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香山文化旅游热度。

五、计划实施过程:

(一)建设阵地,奠定服务基础。社工站第一时间开展档案室、个案工作室以及小组活动室等功能室场的建设,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奠定阵地基础。逐步完善社工站管理制度、服务制度、培训制度等内容,加快推进社工站制度化建设,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二)、挖掘需求,激活协同优势。依托专业的社会化运营,社工站积极发展“党建+社会工作+志愿活动”联动服务模式,把支部建在站上,聚力打造“香益漫山”服务品牌,全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充分发挥社工站的专业优势,发掘和利用社会公益慈善资源,有效激活专业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协同优势。

(三)、走村入户,全面梳理服务需求。社工站配合香山街道民政开展社情民意大走访、“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集中走访、读书调研等主题活动,对辖区26名困境儿童、640名残障人士开展“地毯式”走访,全面了解救助对象家庭的经济来源、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情况,建立信息档案,按照实际需求划分环境改善、家庭支持、照料护理、生活服务、健康管理、精神文化、安全服务七类问题。

 

(四)、“对症下药”,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针对差异化需求,社工站广泛链接社会公益资源。整合“巾帼医疗服务社”“家庭医生团队”,常态化开展上门服务、室内外义诊、讲座、爱心捐赠,免费提供家庭医生签约、身体检查和电话咨询;整合“香帮香助”普法志愿服务队,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法律援助;整合劳务合作社,吸纳所在村(社区)剩余劳动力,承接辖区内路段绿化、草坪养护、采茶制茶等工作;依托社工站资源平台,联动多方教育资源,带领辖区青少年体验文化、增强体质、培养能力。

 

(五)、聚焦重点,强化困难群体特色帮扶。社工站依据香山街道的特色文化底蕴,开展香“匠”坊特色助残项目,探索通过开设香“匠”坊,联合“香山街道党员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和“香山街道爱心企业助残关爱联盟”等,将手工制包和残疾人辅助就业相结合,帮助残疾妇女提高就业技能,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针对香山街道精神障碍患者开展支持小组服务,扩大精障患者的社交范围,联络患者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感情,用同伴的力量来影响有相同患病经历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疾病康复、社会回归。

 

(六)、延伸触角,打造丰富多彩品牌活动。社工站结合香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四益平台,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依托街道“香山匠人”文化品牌和“书香香山”全民阅读品牌项目,开展“书香送安康温暖老人心”“感受家乡文化,体验非遗魅力”等文化活动;积极挖掘辖区有书画、藤编、核雕等特长的文艺骨干志愿者走进社工站人文客厅,开展“芊芊藤条匠心传承”、“我在香山做木匠”等主题活动,谈古说今,传授技艺,使香山娃深入了解香山“四绝”,并亲手感受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结合香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人文景点,开展“行读香山小记者营”研学志愿服务。

(七)、强化引导,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社工站通过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志愿者增能培训,以及链接慈善资源,组建团队参与到疫情防控、活动协助以及宣传倡导等服务中。2022年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香山社工站参与志愿服务100人次,服务时长超660小时。

 

六、总结评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深挖文化底蕴,助推乡村旅游热:社工站结合香山街道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开展特殊服务,传承香山文化,让香山地方特色文明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的同时,树立香山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贡献文化力量,进而推动香山文化产业、乡村休闲旅游创新发展。

 

(二)、在地培力赋能,储备服务力量:依照地区发展模式,在地培力,是实现社工站枢纽功能的基础。社工站培育孵化的社区社会组织、储备的热心志愿者以及爱心公益人事,是社工站延伸服务触角的重要力量。在社工站的运营下,香山街道拥有了能满足亲子志愿服务、法律志愿服务、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养老志愿服务、核雕志愿服务、书画志愿服务、沟通协商志愿服务、协助抗议志愿服务、协助疫苗志愿服务接种等各种服务的志愿者近百人。

 

七、项目反思:

(一)资源链接与整合。项目链接资源多为正式资源,后期可加大对非正式资源的链接,今后需加强与爱心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合作,增强项目资源链接和整合的能力。

(二)资源盘活和使用。社工站应建立、并及时更新动态资源数据库,以“资源视角”推动资源的可利用化,优先调动可利用的资源,更好地服务社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