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辞旧岁,福虎送春来”,在这普天同庆、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刻,著名画家孙安:向全国人民拜年!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书画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国家文旅部、中国文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 “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着眼于重大题材创作,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能够体现伟大民族精神、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在积极探索书画的传承发展,推动书画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同时,生动展现了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以及广阔的思想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博古通今的历史底蕴。
作为书画创作者、精心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为时代、为人民奉献更多集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为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凝聚起磅礴力量。
虎年新春即将到来,衷心祝福全国广大的艺术工作者,牢记使命,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书画作品。由衷希望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书画艺术,能得到更多人民的青睐。热切期待有更多的人为中国书画这个熔炉添柴加薪,让我们的民族艺术薪火相传,团结奋进!在此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祝福,恭祝大家幸福安康,家和兴业、新春愉快、万事如意!
孙 安,字戒逸 ,又名思危,号太行山人,19 37年生于河北涞源,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毕业于天津美院留校任教,1964年结业于中央美院蒋兆和工作室。现为河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教育联盟艺术教育委员会,及英格兰皇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人民画院终身院士,中国艺术名家研究院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中国画教学与创作。主攻人物、山水。受教于蒋兆和、叶浅予、孙其峰诸先生。其作品朴实生动,讲品味、弘美德,着力社会效果,并注重传统笔墨及形、神、意、趣的探索与追求。其艰苦的生活历练,和浓厚的人文情怀,以及真挚的情感内涵,赋予作品以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在国内外重要展赛中多次获奖,2019年作品在全球巡展中被意大利博物馆收藏。2020年文化部授予其“跨时代艺术楷模大师”,中国艺术改革发展委员会授予其“中国书画艺术代表人物”,国务院四部委授予其“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享有“建党百年功勋人物”、“中国文艺复兴贡献人物”等荣誉称号。
孙安先生是一个做事追求完美,勤勉,但不喜欢张扬的人,他给自己起的笔名“戒逸”,意即追求实干,勿懈怠,勿闲逸,要勤恳从艺,要诚实做人,要以人格完善为宗旨,要在自我修为的状态下实现艺术理想。他认为,任何时代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化,表现人民的心声,为时代放歌,这是有担当艺术家的必然选择。他时刻没有忘记家乡看着自己一年又一年长大的的父老乡亲,更没有忘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难忘的所见所闻和时代的变化。孙安先生从幼年开始就饱尝了从土里刨食,糠菜半年粮的酸、甜、苦、棘生活和经历;上大学后,在 1960 年三年困难时期,曾因营养不良而浮肿,并看到过很多人在天津市海河边码头上捡烂菜帮充饥;下饭馆吃饭时,亲身经历过一不留神饭菜就会被身后的人抢走;特别是在北京永定冂火車站等车时,他亲眼目睹了一位老人爬在广场上,有气无力地从自己的破棉裤里,揪出一团团破旧棉絮往嘴里㩙。这一幕幕的心酸镜头,都促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民以食为天”的真正含义。特别是文革后期,他又调回到穷山沟老家,参加三线军工厂建设,再度与家人和父老乡亲们相依为命。在那十多年亦工亦农的生活中,在与家人靠低工分,吃高价粮,勉强填饱肚子的日子里,更加深了他对农民生活的疾苦和其内心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并进一步领悟到农民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的伟大,因此,他自觉地站在高瞻远属的平台上,创作出了很多颂扬父老乡亲美好形象和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力作,看后无不令人点赞,并给予系统剖析。
一 众生以食为天 农民艰辛但很伟大
《背负青天》150-70cm
《背负青天》是孙安先生为农民唱赞歌的代表作。作品采用唯美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典型的老农,头裹羊肚白毛巾,身穿自制的土布白坎肩,腰插旱烟袋,躬背弯腰,伸出肌肉健壮发达的双臂,左手提着大水桶,右手拿着自产的葫芦大水瓢,面向黄土背朝天,随着交替前行的脚步,正在一瓢又一瓢地精心浇灌着如饥似渴的小禾苗。不由使我想起唐朝诗人李绅创作《悯农》一诗中的名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与画异曲同工,都揭示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农民的生活很艰辛,但“民以食为天”,“国以粮為纲”,如果没有农民种地,人类就无法生存。如果没有粮食吃国家的安危就无法保証。因此农民那战天斗地,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及其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伟大的。
作品是将千万农民的担当集于一身,寄予了宏大的历史承载,令人遐想,启人深思,而使大家感悟到“民以食为天”“国以粮為纲”“浪费可耻”“要珍惜每一粒粮食”等等重大的历史的寓意和哲理。
此作品构图简洁,气势宏大,造型精准,笔墨沉稳,右上角题词曰“背驮天兮,面向黄土,食为天兮,粒粒辛苦。”作者通过题词和形象塑造,为平凡而伟大的老农,谱写了一曲深沉而激悦的赞歌,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那启人以思,动人以情的艺术魔力,都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 。
1988 年,此作品在革命圣地西板坡展出时,受到了广大观众及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生活在贫困山区的父老乡亲像大山一样不怕烈日当头和风吹雨打,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生存状态,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经年累月劈山修渠,开荒种地,努力增产增收。有人戏称说农民是地地道道的“地球修理工”,试想“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去种地修理地球,那么这个‘天’就会塌下来,人类将何以生存与繁衍?如果没有粮食吃又何以保証家国的安全?
《开拓者》 90-60cm
作品《开拓者》刻画了一位老农,干活累了,正在怀抱铁锹坐下来休息的一刹那。他身穿春秋季节的老式粗布衣,头顶太行山区特有的羊肚白毛巾,其前倾、抬头、 挺胸 的上半身,使两只胳臂 及粗壮的双手搭落在双膝上,并使两条腿与怀抱的铁锹聚拢在一起冲出画外,扎根地下,而整个画面上窄下宽形成了三角形,犹如一座健壮的罗汉,稳如磐石,又好似一座山峰,屹立挺拔。再加上其有神目视前方的眼神,进一步彰显出其战天斗地、坚韧不拔、刚毅顽强,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力量。
作品采取了粗犷、凝重、的用笔用线,并以山水画皴擦的笔法,和积染画衣纹,更强化了人物山石般的体量感,并增强了人物形象稳如磐石的坚强性格。
作品没有画背景,孙安先生说:“好的作品应该是作者与观众的合作。作品一定要给观赏者留有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只要把人物形像处理好,其背景空间观赏者可以去想象、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
《孺子牛》65-50 cm
《孺子牛》是孙安先生,为农民唱赞歌的又一扛鼎之作。
看那肩扛犁耙正在下地的老农。他和走在前面不远的老黄牛一样,披星戴月,早出晚归,风里雨里,艰辛地稼穑,默默地耕耘。为了子孙后代,只知奉献,不思索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春夏秋冬,代代传承。这就是我们的父辈、祖辈、和先人。可歌可泣,令人感怀、让人崇敬。饮水思源,永远不要忘记, 是他们创建了过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物资文明。
该幅作品打破了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构思构图的常规,而大胆地书写了不露正面形象的背影,这种独特的构思,既新颖又含蓄,而且意蕴深邃,不仅揭示了简单而深奥的人生理念,同时也构建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令人遐想、启人深思、催人奋进。
画面用笔淋漓酣畅,书写意味浓厚,游艺里追求翰墨情怀,潜辉中涵养深沉笔墨。勾、皴,泼、破、点、染,随意而为,实乃大手笔也。
二 情繫农民所想 关注农民热切诉求
《再无早年》85-65com
《再无早年》。这是一幅采用工笔重彩精制而成的大型作品。太行山区的父老乡亲们,为了多打粮食创高产,而群策群力,研制出了一台引水上山的“人工降雨器”,作品表现了正在安装试水成功时,父老乡亲们的激动心情和欢乐场面。
请看,那年轻的女电工,刚刚打开引水上山的抽水机电闸,“大怪物”立马喷射出银白色的水柱,浇灌着梯田上下绿茵茵的幼苗。随即从四面八方飞奔而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少, 前呼后拥地围拢在 “喷水管”的周围,有的在交头接耳地谈论着内心的感受和喜悦,有的欢呼雀跃,在梯田上下,奔走、欢呼相告。大家惊喜地看到了“人工降雨器”的成功和威力,更增强了大家对科学种田、再无旱年、人定胜天、夺取丰收的希望和喜悦心情。
远景,淡墨皴染,群山重迭,云雾缭绕。近景,鲜花盛开,千姿百态,春光明媚,使作品呈现出一派欢欣鼓舞,和欣欣向荣的欢腾景像。作品不但表现了太行山区农民为增产增收奔小康,追求科学种田创高产的积极性和渴求,并展现出其战天斗地,人定胜天,多打粮食的信心和力量。从而也记录了山区农村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
再从技法上看,工笔为主,写意少许,色彩亮丽,水墨点缀,使山水意境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组合;宏大的场面和瞬间动态的巧妙构成,使作品充分展现出农民增产增收多打粮的愿望和渴求,以及“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纲”的思想内涵。
《春风得意》100-100cm
洪范八政,食为首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农村土地实行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决定传遍了大江南北,犹如得意的春风,唤醒了神州大地,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和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生产力。作品《春风得意》就是孙安展现这一历史的巨变,而为时代画像传情的力作。
作品精心刻画了一位土地承包后的老农,刚刚撒完化肥,正蹲在山根下,期待并观赏着即将来临的春雨,并满怀信心地 想象着他承包后的这块土地将要获得的 好 收成。其满面春风而得意的笑容,和那淳朴健壮的体魄,以及那落地有声而结结实实的山岗子鞋,再加上手拿自制独具特色的旱烟袋和烟具等,这一切不仅表现了老农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活力的得意心情,同时更展现了老农那勤劳简朴,热爱生活的淳朴形象,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
作品构图奇巧,意境深邃,人物塑造朴实生动,充分展示了作者对主观感受所抒发的強烈诉求。
在改革、开放、搞活等经济政策的感召下,农民生活很快地富裕了起来,盖新房,添新畜,农村处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欢乐景象。《爷爷又买一头牛》就是孙安先生心怀时局,心系农民所想,展现这段历史情景的又一代表作。
《爷爷又买一头牛》160-100cm
面对这一主题,通常惯用的构图手法,可能是爷孙俩牵着牛,有说有笑地往家走;也可能是到家后,立刻引来众多乡邻们前来围观,共同欣赏评价这头牛。
孙安先生打破了这种一般常用的表现手法,而别出心裁地,抓取了喜剧性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视觉切入点。当爷爷办完交易手续后,小孙子便兴高彩烈地,拉住这头牛的缰绳往家走时,没想到这头牛对新主人很陌生,就像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样,把头一低、拱起肥胖的身躯、拧动细长的尾巴,低头 、 跳脚进行反抗。再看肩挎书包、头戴单帽的 小孙子也不肯示 弱,双手紧握缰绳,畅开衣怀,蹶着屁股,用尽全身力气,欲征服这头倔强的小牛。身后肩披老棉袄,手拿柳条的老爷爷,面对这“一拉一退,一攻一守”的人畜对决大战,岂能坐山观虎斗?便乐滋滋地挥舞着柳条,赶紧为小孙子助战。
作品通过这一浓厚有趣的场景,不仅表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和喜悦心情;同时,通过这一人畜争斗的情景,和那随风摇摆的柳条与文字、题款、印章等穿插在一起的构图安排,所结构出的虚实、动势、韵律,不但使画面在倾斜、多变的动荡中,调整了平衡关系,更使画面增添了紧接地气,妙趣横生感人的戏剧性效果。
诚然,作者如果没有高超的艺术修养及深切的生活感受,也很难产生这样生动感人和新颖不俗的作品。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下海经商的大潮,从城市到乡村,各地都建立起了集贸市场。不论机关干部,还是工人和农民,为了发家致富,到处都可以看到,男男女女、大包小包、推、拉、背、挎的倒爷”。
在这种一切向钱看大潮的冲击下,原来那种朴实善 良的人性和人际关系也都在跟着变。面对这种新的社会时尚和风气,孙安先生感到很陌生,觉得采取旧有的思维模式, 和惯用的写实手法,已很难展现其心目中的这种感觉。于是,孙安先生笔走清逸,随性追求,只好采取舍形求意,和不似之似,似是而非的表现手法,而创作了“跟着感觉走”“ 摸着石头过河”等作品,以表现这种世态发展变化 的随意小品。
作品立意直白,主题贴切,在关注历史进程的同时,也是对中国画不似之似,舍形求意,追求笔墨意趣的大胆尝试。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这个时期孙安先生创作了“民工头人”“民工四喜”“民工张旺”等作品。从侧面表现了农民为支援国家建设而艰苦奋斗的积极性,和时代发展变化的脉动及潮流。
《民工头》90-60cm
《民工头》此作品刻划了一位背着双手,抬头、挺胸、极目远眺,正在思考问题的农民。其满头长发和不修边幅的胡须,一看就知道他不是一般的普通农民,而是一位有文化、有头脑、有见识、深谋远虑的人;再看他穿着不合体的棉背心和两只脚上那笨拙的布鞋,以及手里拿着的布手套。这一切都说明,他虽然是工头,但他也是一位普通的民工,他仍然保留着农民那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他是一位与父老乡亲们同甘共苦,带头干活的实干家,是一位有见识,有担当,领导大家共同富裕、支援国家建设的带头人。
《民工四喜》90-60cm
《民工四喜》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扑实憨厚的老实人,他整天乐呵呵、只知一心一意地出大力、傻干活、多挣钱、养家糊口。请看,他那单纯、朴实的心性。和憨态可掬,招人喜欢的笑脸,及其粗壮有力像铁榔头一样的双手,都显示出他不但有很好的人缘,并且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他不但开山种地是一把好手,而且在建设工地上,粗活、累活、登高上架、搬运重物等,他都是最受欢迎的生力军。
《民工张旺》90-60cm
民工张旺也是一个勤劳简朴的老实人,但他和不少农民一样,因生活负担重,长期省吃俭用过于劳累而身体有些消瘦,但他性格内向随和、精力充沛、爱动脑筋、责任心强,木工、泥瓦工他都是内行,他是民工中的中坚力量和能人。
三 坚持文化自信 为太行老农唱赞歌
1985 年,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又经受了“五四”运动及“文革"之后的第三次冲击,既文艺界又掀起了更加崇洋媚外,鼓吹全面西化的“八五风潮”,出现了大肆亵渎和否定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极端言论。此时,孙安先生虽然也有过彷徨,但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没有忘记孙其峰先生曾经 教导说“我管传统叫过河之‘桥’,登岸之‘舟’。躺在传统上停步不前的是‘保守派’,不要传统而另起炉灶的是‘虚无主义’, 让外国的东西来替代或消灭民族传统的是‘投降行为’。”这一真知灼见,使孙安先生更加坚定了为民写真,弘扬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的固有理念。
孙安先生说:“生我养我的太行山,是革命老区,也是孕育我创作灵感和激情的丰厚沃土。朴实善良的父老乡亲,都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觧放战争的 洗礼,和保家卫国重建家园的艰苦岁月。其战天斗地,不畏艰险,自尊、自強,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和活力的奋斗精神,都時時地打动着我。多年来,在我与他们几度朝夕相处中,以及在为他们造像的过程中,更深深体悟到了我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真实地表现对象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但 中国画更强调本质意义上的真实,而区别于西方表象真实的描绘,而称之为‘意象’。由于绘画创作离不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当主观强于客观时,而产生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状态,和笔墨语言自由抒发及物我两忘的随机状态,而产生有创意和更完美的写生作品。
在孙安先生众多的肖像作品中,大都是面对真人的当场写生,但他在写生之前,大都已经有了明确的构思立意和想法。甚至画出了创意效果图。在写生过程中根据对象的特征特点,和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再作进一步研究分析,并大胆地进行取舍和艺术加工,而使作品达到了更加完美的艺术境界。
《太行风骨》90-66cm
《太行风骨》。这幅作品虽然是面对真人写生,但它是从画家在脑海里对太行山区所熟悉的众多农民形象中,提炼、取舍、概括、综合而成的艺术形象,他是太行山的风骨,是民族的脊梁,是作者心目中的“意象”、“心像”。看老农那布满皱纹的脸庞,和那刚毅顽强的精神状貌,都有力地揭示出他那饱经风霜的艰苦岁月和历程。他和同龄人一样都经历过抗日战争,及重建家园的洗礼与磨难,虽然如今生 活富裕了,但他手拿自产自捲的旱烟大炮筒,和身披破旧的老棉袄, 充分展示出他仍然保持着勤劳俭朴的生活习俗。他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壮心不已,犹如养育他们的太行山,给人以刚毅顽强,奋发图强的生命活力。这种活力和风骨,正是支撑我中华民族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
画面的处理采用了仰视的构图,和山水画皴檫的书写笔法,将人物当作一座挺拔的山峰来画,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崇高感。同时其外向的空间与内聚的形象和粗放的造型,又凸显出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挺拔高大。
《当年老红军》90-60cm
《当年老红军》抗战时期秦大伯是太行山里一位老红军,解放后他和好多战友一样,又回到了家乡,与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同甘共苦共建家园。看其有神,目视前方的神态及面部表情,以及拿着旱烟斗似动非动的双手,都展示他是一位刚毅顽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更是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作品自由挥洒的用笔用墨,更彰显 出人物高大威严的生命活力。
《太行老农》90-70cm
《太行老农》这幅画实则画的是太行山里赞皇县软枣会村的一位老村长、老支书。他年轻时曾带领全村人出生入死抗日打过游击,解放后他继续带领父老乡亲们艰苦奋斗重建家园,努力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是淳朴、善良、一心为公的经典人物,也是太行山里农民中最有家国情怀和智慧的领头人。
老人的穿戴,是原汁原味的平时状态,没有做任何的化妆与修饰,这样不但充分表现了其淳朴、自然的本质特点,而且也展示了太行山里的乡土气息和 地方特色。
《沉思》45-55cm
《沉思》是孙安先生为父老乡亲传神写照,唱赞歌的又一力作。看,老人那嘴刁旱烟斗的动态和姿势,以及那似吸非吸的口型,和那凝视前方似视无睹的眼神,这些细节的刻画和描写,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老人那正在沉思中的表情。
其刚毅而饱经风霜的面孔,和那突出的前额及 秃顶,都彰显出他内向、老练、 沉稳、睿智,爱动脑筋,他是农民中一位擅于思考与智慧的典型。
有些人以丑为美,总以为农民没有文化就愚昩无知,只关注了农民落后的一面,其实民间智者和高人很多。
《岁月》60-60cm
作品《岁月》表现了一位身披破旧老棉袄,手拿旱烟大炮筒,抬头凝思远望的老农,他那满脸的皱纹,和有些变形的脸轮,都铭刻和记录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如今虽已是嚎啕之年,生活也富裕了,但他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俗;其眼神和姿态,可以看出出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盼,仍具有顽强的生命活力。
作品中那稍事夸张而刻画细微的面部表情,和拿着卷烟大炮筒似动非动的手臂和身姿,以及自由挥洒,灵动活泼的笔线节奏,使整个画面构成了一部朴实、生动、和谐的交响曲。
太行山区有好多这样的老农,他们在保家卫国重建家园中,艰苦奋斗一生,为国家 、为民族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们不居功、不自傲,而 安于默默无闻地过着普通百姓一样艰苦朴素的生活。这与那些明星戏子们相比,他们才是值得我们敬仰、歌颂和关注的人。
《 晚年》55-50 cm
纵观孙安先生这些肖像作品,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情’字。在他那沉稳的笔触下,使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体伸手可触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隐藏在物象背后的情感力量。其精准的造型,生动的用笔,细致入微的刻划。使作品既有生命的鲜活性,又有笔墨的生动性。由于作者对所画对象的内心世界具有深切地感受和理解,因而自然生动,毫无浮华造作的痕迹。画如其人,其气清清,其质朴朴,自然清醇,而没有张扬跋扈,装腔作势,或低俗委糜之感。
四,巾帼不让须弥 孙安笔下多姿多彩的女人
在孙安先生的艺术创作中,十分关注勤劳俭朴、与时俱进的广大农村妇女。她们天生勤劳、淳朴、贤惠,虽说她们不象男人们那样整天下地干活,但在家里却是一个呱呱叫的干活好手。并且与时俱进,与男人们协手并进,努力支撑着家国生活中的半边天。在旧社会,妇女们受歧视,男尊女卑,因封建礼教的束缚,妇女们大都裹足缠脚,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闷在家里相夫教子、洗衣做饭、饲养家畜。
《母亲》
《缝》
作品《母 亲》《缝》。就是表现了那些从贫困落后的旧社会,和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裹着小脚走过来的老奶奶、老母亲。
虽然她们如今儿孙满堂生活富裕了,但她们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 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和缝缝补补又一年的传统习俗,其和蔼可亲、朴实、善良、慈祥的心性,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感人。
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并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老规矩,农忙时妇女们也经常帮助男人下地干活,而共同支撑着生活中的这片蓝天。
《太行大嫂》《村妇》《贤内助》等作品。表现了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们,风风火火,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干活的好手,不仅农忙时她们帮男人下地干活,平时还经常外出挖野菜、打猪草,或提着装有舍不得吃的水果、鸡蛋等农副产品的竹篮子,赶集上店,换取购买油、盐、酱、醋、茶的零花钱。她们那勤俭持家、心地善良、恩惠贤淑、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及其风风火火、爱说爱笑的畅朗性格,和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活力的生存状态,这是我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实在可爱可敬。
作品《贤内助》中的大嫂,虽然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和张扬,但其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干活的能手,更是一位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贤内助。
改革开放后。农村到处开矿、修路、兴办餐饮、娱乐、旅游等产业。年轻妇女有的进工厂当工人,有的去城里上学,还有的弃学回家务农,或有的进城打工经商。在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城鄉差别不断缩小。特别是农村女性进城后各方面变化更大,在就业谋生,以及职场上,与男性平起平坐,甚至成为男人们的竞争对手。
笔墨当随时代,孙安先生根据时代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等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都有相应的探索和追求。如《青春年华》《织》《风华正茂》及《山妹》等作品,在表现这些女青年在穿着打扮赶时髦等爱美的天性时,更强调她们那种纯朴善良的本性和内在气质的表现。有时运用了山水画的皴擦笔法与积墨法,以及逆光处理等的表现手法,更增强了画面的空间质感和体量感,而使画面更具有现代感。
在表现青年妇女进厂当工人的作品中,如《齐心协力》《精益求精》《井然有序》等作品中,更强调了她们个个意气风发,不怕苦和累,依然保留着祖辈、父辈那种勤劳俭朴、干活认真,、钻研业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实干精神等优良传统。
爱美是女人们的天性,当物质生活提高后,精神追求也必然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从农村走出来的女年青,与时俱进、讲时髦、赶潮流在穿着打扮上一点也不甘落后。为了更充分恰当地表现这些靓丽少女的风姿,孙安先生结合教学,采取了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而创作出了一批工笔重彩人物作品。如 《潮》《争春》《晨曲》《画室》《女青》等,以精雕细刻的表现手法,表现了女青们那风华正茂的身姿,和艳丽多姿的休闲生活。虽然这些女青年大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如今她们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是公司员工?还是个体户、打工妹?都很难予以区分,不过她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风华正茂、热爱生活、聪慧健美、富有朝气、自强不息。在工作上她们和男人们一样,并成为竞争对手,她们已经是时代发展的生力军和弄潮儿。
孙安先生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很注重精神情感的主观处理和发挥,并以扑捉人物个性心理的微妙特征为着眼点,把朴实圣洁与崇高静穆,蕴含于完美的艺术形象之中,使之聪慧高雅,让人耐看。在运用写实的造型法则中刻意追求人物的健美,和作品的深度、力度和厚度。其色彩既注 重意境、情感、与质感的表现,又追求沉着、淡雅中的斑斓与华美。其构图简练大气,用线力求与造型醖汇一体。以体现质感、量感和现代感。即可见笔法多变的灵美性,又不失书写的工致与力度。
总之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新时代女性青年的风采,更揭 示 了 社 会 飞 速 发 展 的 时 代 步 伐 与 节 凑 。
五 继承兼具创新 彰显作品艺术价值
孙安先生是一位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人。他既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又有 扎实的传统功力。他说:“一个画家的全面修养及其性格,决定了他视角的选取和语言的质量。”并认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际遇和情感世界不会与他人相同,学习古人、学习他人、学习技巧和方法只是基本功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才能构建出富于时代精神和具有传统底蕴的个性化的艺术样式。
孙安先生是蒋兆和、叶浅予、孙其峰等先生的亲传弟子,他的人物画虽属“徐蔣体系”,借鉴了西洋素描的画法,但他对结构体积的理解和表现手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他的水墨写意画,或其素描速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虽然追求写实,但他更强调传统中国水墨写意的理念,追求以线造型,骨法用笔,及书法笔意入画的意象造型手法。其用笔的轻重、行笔的快慢、和水墨的浓、淡、干、湿的韵律感,以及抅、皴、擦、点、染等笔法,都遵循中国水墨写意的凹凸法、明暗法、虚实法,以及笔墨的书写意味来表现对象。
孙安先生说 :“中国画是以笔墨为核心价值的写心艺术,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笔墨在造型过程中,既能体现客观精神,又能叙写作者的主观情志,并能达到主客观高度统一的意境。这就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在创作和教学探索中孜孜以求的。”
孙安先生 又说:“创新是艺术家的终生追求,也是作品艺术价值和生命力的根基。我没有刻意创新,但处处都有真实的我。作品就是我的影子 。”欧阳中石先生看到孙安的作品后,很高兴地说:“这才是中国画。”回顾孙安先生艺术追求的历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创作了《麦收时节》《舂晨》《农业技术员》《姐妹们》等。七十年代他重返穷山沟老家,支援三线军工厂建设。在亦工亦农的生活中,他创作了《再无旱年》《阳光雨露》《新队长》《书记跟我一个班》及大量生活速写和人物肖像,到八十年代他重返大学讲坛后,不但创作了《背负青天》《春风得意》《孺子牛》《爷爷又卖一头牛》《沉思》等寓意深刻的主题创作外,还创作了大量肖像作品;这些作品虽然表现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但他们都是农业建设第一线的生力军。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无私地奉献,默默地耕耘。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偶尔能吃上一顿飽饭,便心满意足,从来不怨天不忧人,而洋溢着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对前途命运充满信心和不屈不挠的抗争意志,宛如气势磅礴、坚韧不拔的太行山,普通、坚强而伟大。什么叫刚毅顽强、朴实、善良、忠厚、勤劳、在孙安先生的这些画作中,都给出了形象的解释。这是作者的情感所致,也是其艺术功力使然,因而孙安先生这些作品很具有充实的理性、浓重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
2021 年 12 月 16 日在中华英才人物风采启动大会上,中华英才风采人物主编颜丙淦对孙安先生的评价:孙老师的作品有温度、有高度,而且接地气,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总结讲有三个过硬:一,作品水平过硬,二,政治素养过硬。三,收藏价值过硬。
艺术之美有大美小美之分。大美,反映的是民族情感的力量,是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关怀。而小美,是小情小调的孤芳自赏,抒发的是吟风弄月的个人情怀。如今大美难觅小美流行,甚至以丑为美,亦成时尚。而孙安先生在其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不为金钱所右,一直坚持为民写真,并弘扬了传统文化和大雅、大秀、大美之风,实为难能可贵。
总之孙安先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情,激情洋溢地创作出了一系列为父老乡亲们歌功颂德的好作品,单幅看,独立成章,联系起来看,又像独特新颖百看不厌的超大组画或简要的连环画,而折射出祖国飞速发展的宏大蓝图,无不令人为之动容称颂,这正是他之所以有别于众多画家的高明之处,他这种超群的巧妙构思,和远大的战略眼光,以及持之以恒的坚守精神和具有浓厚时代气息与地域特色的作品,都强烈而深刻地揭示出他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他是名副其实的具有大视野、大志向、大境界和大手笔的画家。
三“大美不言”的山川代言人
孙安先生出生在太行山区,自幼得到真山水,真烟云的供养,多年来又遍游名山大川,多次攀蹬黄山,泰山,华山等。在面对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及写生活动中,深深领略了“江山如画”“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美学的奥妙,并时时思考和领悟着大自然内在的意味和创作的真谛。他曾发表论文《登山则情满于山》--速写黄山记。在文章中生动地表述了他对黄山写生时的精辟感悟和论述。
此论文被收入《东方骄子--中国创新英才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进会,科学技术教育委员会出版发行)。并 获得全国论文“特等奖”。这里不妨将此文转载如下 。
登山则情满于山——速写黄山记
黄山天下秀。李白诗云:“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臽金芙蓉……”。这首诗把黄山的雄、奇、幻、险描写的淋漓尽致。黄山胜似天宫仙境,富于神奇感和生命力。这是我速写黄山时所努力探求的“美的核心”。
黄山诸峰,山石裸露,巍峨挺拔,可谓研习传统山水技法的理想之地,尤其在晴空朗日下,更适合以线来表现。线是中国画的基本骨架,线意识和线节奏是捕捉生机、构成画面意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因此线描速写要注意“写”。“写”不仅体现形象美和自身的手段过程美,同时那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点厾皴画,也都是作者感情节奏的痕迹。“写”是以形写神、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之重要手段。
松是黄山的花,蟠蜿曲屈,多姿多态,很适合以写来生发其节奏美感。如画“扇子松”时,要以活潑流动的线节奏,来表现“扇子松”翩翩起舞的动势;同时,这也是激情的表露;又如画“迎客松”时,用笔虽然要流畅活泼,但造型手法应该比较严谨细腻,并注意在严谨中求活,在奔放处求准,在流畅中抒情,线节奏要在随着主客体的统一而拓展,线意识要随着物我感应而表露。
生活速写,是记录画家对生活美的感受,因此要求画得生动。“生动”, 就是体现自然本身生生不息的运动及活力,也是画家激动的感情之流露。“作诗火速追逃捕,情景一失久难摩”, “其去愈速其神愈全”, 这是前人传神写意,捕捉生动感的经验之谈。为了捕捉这瞬间即失的生动感受,画速写就需快速,有时追忆与默写也在其中,所以要强调敏捷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默写能力的培养。
成功的速写作品,不仅包含着作者的激情,而且还包含明确的立意。例如雄奇绚丽的西海群峰,云雾飞动的深壑幽谷,把人引入神话般的境界之中,奇石星布的北海,烟霞漫染中的玉屏峰,更是奇景天成、妙趣横生,黄山无处非诗,无处非画,处处令人激动,但激动之余还需冷静思考,每画之前需要明确表现意图。《猴子观海》我画了两次,头一天见到“石猴”时,很激动,拿起笔来就画,结果平淡乏味,缺少意韵。当晚我想,画“猴子观海”应在“观云海”上着意。这样的构想,才可以体现空间境界的诗意美。第二天再次去画,由于意在笔先,就取得了较理想之效果。
对景速写,犹如对景创作,不但要画眼前之所见,而且要写心之所想,意之所求,情之所钟;“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出神入化的想象力,可以把生活的原型打散,也可以移植再生,以心灵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从运动中获取空间景象,这是传统的创作方法。从天都云梯远眺玉屏峰,峰峦交错,千岩簇拥,云蒸雾绕,瘦石嶙峋,雄壮秀丽的全貌处处生动感人。因为不忍割爱,我就移动作画位置,分两次来构写其全景,先经“天都云梯”的低处仰观、画峰顶,以壮其雄伟,再经云梯的高处俯视,画山腰,以增其气势,然后,将两次所画联结而完成。万物生生不息,体会自然生灵,这是中国艺术创作之根本。山有林木而生,有烟霞而神,有云雾而动,有泉水而活。要把这一切运动与所画的对象联系起来构想,以探求物质世界之妙得。当我见到“玉屏楼象石”时,感到大自然造物如此奇巧。心想:“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意境应得之于象外。云缠雾绕中的莲花峰从象石身后升起,整齐错落的石级通向山后,游人点点,这不正是“玉屏仙境”的缩影吗?立意明确后,下笔有取有舍,一气呵成,更生发了画外之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对象唤起你强烈的表现欲望时,一种不可遏制的激情迫使你认真观察,凝思结想,明确立意;当落笔之后,便是情感的奔放。这时,分析、比较、结构、笔法等诸多因素,皆应运而生,随之,饱含激情的线节奏,和生动的形象便跃然笔下,别致独到的艺术趣味,也随之而来。
我在黄山住了一个星期,画了 70 多张速写。虽然是初次蹬临拜读黄山,但黄山将成为我艺术生涯中永远难忘的朋友。
《登山则情满于山》黄山游记,我阅读之后,甚为感叹。此作品既有论文之中提出的多处观赏景点给予高度概括论述;又有散文之中优美语言描写和抒发感情的特点,可见孙安先生知识渊博、文采可贺。同时,从中又折射出他游走于山水之间,画山水却不刻意山水,鉴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用技法又不可囿惑于技法,而是用心去感受山河之灵魂,使之艺术是精神与形式的统一,进而开阔思路,展示自己的胸襟。所以,他创作的作品中,既有黄山的秀丽清新、泰山的朴厚雄强特征,又有太行山的博大风骨。而形成了其雄伟、大气、朴厚、灵秀的艺术风格。
《踏遍翠微出玉屏》200---60cm
《踏遍翠微出玉屏》是孙安先生山水画的代表作,气势博大,构图严谨。作品虽 然画的是黄山玉屏峰,但他表现的是对黄山雄、奇、幻、险,等秀丽景色的总体感受。
有诗云:
烟霞漫染玉屏峰,莲花峰前露峥嵘。
峰顶红楼文殊院,门前迎客有奇松。
飞流千尺山前挂,满山滴翠漂白云。
游人点点穿山过,踏遍翠微出玉屏。
好一派烟霞漫涣天上人间、玉屏仙境。作品中游人点点,似流动的音符,穿行于画面当中,把人引入雄伟、灵秀、神奇、漫幻的玉屏仙境,人物不仅是作品的点题之笔,更增加了山水画所要讲究的:“可望”、"可行"、 “可游”,“可居”、的至高境界,使作品更增添了无限生机。
作品虽为写意手法,但并不意味放纵笔墨 ,而是将笔墨写意交醖于客观写实之中,如在对巧石奇松等所有物象的刻画中,是将笔墨语言与物象再现,巧妙地维持在一个审美平衡点上,互生互化,从而使作品既有充实的内涵,又有含蓄的情韵,而渗溢出浩然正大的生命元气,使人既高山仰止又复低头徘徊。 作品在水墨与淡彩的互动中,蕰入了写意水墨的志趣,使作品或“工而有意,或“意从工出”。摆脱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规范,也避免了流于匠气苟于形似的感觉。作品既强调“以线立骨”的书写性,又讲究“以墨为肉”的塑造感,着意于水墨自身美感的发挥与拓展。坚持以水墨为主色调,继承“以墨显色 辉”“以色助墨韵”的传统理法,墨分五彩,墨中有像、有物、有情,黒而不死,黑中透亮。内蕴丰富。对山体的造型、体积、质感、明暗、光感、以及空间感的表现,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品构图饱满充实,借景丰富,倾向于北派“崇伟型”,但又多含南派的秀润苍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山河颂”的社稷礼赞,也感受到一种崭新的山水诗情和诗境,山水雅韵,怡情悦性,烟云供养,于此可见一般。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人文正气与天地浩气之间的沟通,也就是说,画无理不服人,画无技不惊人,画旡美不悦人,画无情不动人。山水画实际上也是在画人,是画人生的一种忎悟,人与自然螎通后的一种精神境界。
《 柿 熟 满 山 秋 》 70-65cm
《柿熟满山秋》这是孙安先生面对大自然实地写生作品的典范,作品并非完全是客体的原形再现,而是《中得心源》之后经过提炼、取舍、加工,重新构建的山水时空,是理想化、情感化的意象山水。
作品构图以柿树为主体,挺立于雄伟高崇的大山之下,枝干摇曳挺拔,硕果累累欲坠,树后是繁忙的建设工地,云霭缭绕,杂树丛生,红叶飘摇,秋高气爽,一片生机,诗情画意,好一派金秋景色,更是山河新貌的写照 。
作品虽然尺幅不大,但有寻丈的气魄,及统一和谐的整体美。然而作者又颇为细心地切入其要妙,精心着意于细微可观之处的描写 。比如表现柿子树的大枝小条,是以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笔法,一丝不苟地写出,特别是那被累累硕果重压下的枝条,弯弯扭扭,坚而不折,弯而又挺,前后虚实,疏密穿插,不但表现了柿子树所独有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其别具一番的生命活力,尤其那激情洋溢,落笔为形,起笔见意,完全以书写的笔法来处理,从而使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山川与予神迂而迹化”的艺术境界。
师法自然的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人物画,更是山水画的核心灵魂,好的作品要表达的是精神气韵。从创作之初就要有诉诸于心的领会和感悟。师法自然最重要的是心要自然,不要刻意去雕琢,而是去感悟到自然赋予你内心的触动之后,所产生的情感和悟道。画在纸上,只不过是把这个结果呈现出来而已,最充实的恰恰是创作的全过程。
孙安先生还是一个情绪型的画家,他每画必定是有感而发,从耒不重复自己,而习惯以欣然之笔,直取心中意象,抅、皴、点、染,一气哈成;或泼、或破,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浓、淡、干、湿,及黑白墨块,与形象结构互生互化。
其线意识和线节奏,随物我感应之心绪变化而变化;从而透显出一种悠然生动的笔墨意趣。如山水画《秋月》《有云皆献瑞》《白云去悠悠》《秋韵》等。其激情洋溢的线意识,和峻拔恣肆的线节奏,实虚浓淡的黑白语言,粗中有细意韵相生。这些都是画家内心世界的瞬间宣泄,不但使人看到艺术的造型美,更可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和简约大气的艺术特点。
绘画创作是画家借助筆墨表达思想感情的-种方式,是画家与自然神遇而迹化的詩性 表现;在“迁想妙得”于造化之中,达到物我交醞后的精神升华;书法用笔是画家表现自然物象,溶入情思、意境,创造艺术美的基本手段。在作画行笔运墨过程中,激荡着情感的旋律,形式美中渗透着音乐节奏的美感,有时急促跳跃,随意挥洒;有时精雕细刻,反复修改。这就是孙安先生多年来一直探寻和追求的笔墨境界。从他的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从写生、写实、到浓缩,提炼、概括的整个修炼过程,让我们深刻领略到,他笔下山水的品格、山水的灵气、山水的精神被激活了:如典雅滋润的《峡谷清流》《山高水长》。绵密飘渺的《秋雨濛濛》《云山秀色》;轻灵淡冶的《白云去悠悠》《清水争流》;气势磅礴的《江山无尽》《大岳舞春风》朴厚苍桑的《山里人家》《大山深处》;意趣昂然的《有云皆献瑞》《柿熟满山秋》;自由挥洒的《秋月》《秋林》等。综观这些作品,虽然其表现手法和面貌各有不同,但都是激情笔墨的表露。
写到这里,我想起画坛上流行着几句耐人寻味的 名言:画有“三美” 。换句话说就是“大、亮、曲。”“大”者:就是小中见大,有大气势、大境界;“亮”者:就是突出醒目,让观赏者耐看,让观赏者震撼;“曲”者:就是曲折不尽,余音袅袅,回味无穷。一幅画若能如此,乃至上乘。反之,趋利献媚者,太俗气;草率急救者,太浮气;因袭相承者,太匠气;学画者务求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去秽气。
我颇同意这几句话的观点。孙安先生的作品,无论山水或人物,都称得上是“大、亮、曲”的上乘之作。他弘扬了大雅、大秀、大美之风。可称得上他是一个具有艺术担当和艺术造诣很深的艺术大家。
《山涧清流》
《云山秀色》
《飞瀑十里声》
《 云锁高山水自流 》
《泰山风光》
《秋染山村》
《秋山滴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