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贵州河谷中的文明密码|刘大昌:老酿酒师的美“酒”人生

2022-08-03 14:14人民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746 分享

赤水河 美酒飘香

赤水河是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

这是一条承载过万千人们生计的运输河。曾经,川盐从这里入黔,贵州桐油自这里运往巴蜀,是重要的盐油运输津要。这里运送着人们的衣食物资,也承载着商贾小贩的经营命脉。

这是一条见证过无畏革命精神的英雄河。1935年1月中旬,毛泽东果断率师向扎西集结,在川黔滇边境寻求新的机会,历时三个多月,四渡赤水,最后巧渡金沙江,终于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这是一条创造着无数酿酒奇迹的美酒河。“端午制曲、重阳下沙”,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在赤水河流域摸索出来的酿酒秘诀,在大自然恩赐的特殊环境里,河谷里飘荡着的酒香逐年馥郁……

 

 

刘大昌:老酿酒师的美“酒”人生

十年前,刘大昌从茅台集团习酒公司退休后,就开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谈起自己钟爱的酿酒事业,这位已是古稀之年的酿酒师依然神采奕奕。

时光回溯到 1969 年,那年初中毕业的刘大昌在家乡的习水县红卫酒厂当工人,从此开启了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刘大昌正在品酒

用心钻研酿酒技术

全面“开花”的传奇经历

那年的刘大昌才19岁,他一头扎进了车间,当起了酿酒工人,而当时的红卫酒厂更像是个小酒坊,三间的瓦房便是全部厂房,40余个工人在这里“热火朝天”地搞生产,但一年的产量也就是不到一百吨的习水大曲。

 

 

青年时期的刘大昌

回忆起那段岁月,充满着艰辛,但又是刘大昌酿酒路上必经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电还没有通,也没有柏油马路,我们一群人就去岔角煤厂背煤回来烧火烤酒,再背上小麦去吕蛳岩的磨坊磨面粉回来制曲。点上煤油灯,在车间把糟醅放进池里发酵。”说起曾经的酿酒经历,刘大昌特别感慨。那些年轻时候流过的汗,就是峥嵘青春。

 

 

青年时期的刘大昌对酿酒技术一直细心钻研

在习水县红卫酒厂到县城的公路还未修通之前,刘大昌和他的工友经常一起背上装满酒的木箱到二郎庙河边,坐上船,在赤水河上漂到县城。有些时候没船坐,他们直接背上木箱一走就是30多公里,一路上艰辛伴着汗水,最终化成收获。

从普通酿酒工人到班组班长,刘大昌对酿酒一直热情满满。20世纪70年代,习水县红卫酒厂更名为“习酒酒厂”,刘大昌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后来他做出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用原本直接丢弃的窖池内发酵糟醅的黄水进行蒸馏取酒。“当时整个生产车间共有600多个窖池,每个窖池的500公斤黄水能蒸馏取酒50公斤左右,这样一轮可以取30吨左右原度酒,一年可以有4个轮次,全年就可以多取120吨原度酒。”刘大昌对于这个技术记忆颇深,那是他曾经认真钻研过的技艺。

当时的一吨原度酒最低可以卖到2万元,多生产的120 吨就为酒厂多创造了240万元。这在当时极为轰动,刘大昌也成了厂子里的“红人”。这项对窖池发酵糟醅的黄水进行蒸馏取酒的大胆创举,引起了酒厂和各酿酒班组的高度重视,各班组纷纷效仿,这项技术直到现在还被广泛应用。

刘大昌因为该项工艺技术的创新,为习酒厂的增产、节支、节能取得了较大突破,因此在1988年被推举当选为贵州省第七届人大代表。

从“专注”到“专业”的破茧成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刘大昌在工作中的积累沉淀,他的工作岗位也逐步在发生变化。1989年,他成了习水大生产技术科的负责人,主要应对销售量增长下的酒品质与产量的把关与应对。

这个时期的刘大昌显然已经拥有了更全面的对待事物发展的判断眼光与魄力,他多次与全国的评酒委员会、行业内的知名匠人一起走进生产现场,测量窖池容量,最后分析出从增加窖帽入手提高产量的决策。这一决策正式将习酒厂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从年产不到3000吨,一下提升至完成4483吨。同时在习酒厂开始改革创新后,刘大昌也走起了专业与科技应用并存的思维模式。他先后参与了酒厂微生物车间的基建、行车、抱斗、凉糟机等设备安装、调试工作,还尝试创新,参与了习酒鸡尾酒、威士忌等新产品开发试制。

 

 

刘大昌与同事一起记录调酒和各个环节

后来,习水酒厂被茅台集团挂牌兼并,刘大昌像一块海绵般迅速吸纳更多的技能。他在如何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浓香型白酒的品质的专业领域深入研究,其中温曲架式发酵技术属于全国唯一的架式发酵制曲工艺。在习酒核心品牌“五星习酒”“九长春”“茅台液”等产品的研发上,刘大昌也提供了自己的全部经验与心血。

从工人到班组班长,再到技术科科长、技术顾问,刘大昌的酿酒技术积累与从业的兢兢业业密不可分。他从不认为“技为己用”,努力将自己钻研学习到的技术传授给他人,帮助年轻人成长。2007年9月,刘大昌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白酒酿造专业技术一级“高级技师”的称号,很是光荣,也是对自己从业40余年的最大认可。

 

 

如今,刘大昌也经常拿起酒盅器皿钻研

习惯了“与酒”打交道,退休后的刘大昌也闲不下来,他与相熟的朋友一起研究,尝试做起了自己的调试酒,周围朋友亲戚品尝后觉得不错,他自然也十分高兴。

退休后,这位依然有“职业病”的酿酒师,经常在遵义市区、习水与茅台镇走走看看,去闻酒香、品小酒,也看如今白酒产业的发展势头,这是他的美酒人生,也是赤水河谷里酿酒师们最快意的“酿酒江湖”。

 

 

附刘大昌履历:

刘大昌,男,汉族,1950年10月出生,贵州省习水县人,1968年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原贵州省第七届人大代表,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调度长、白酒酿造工程师、高级技师、特邀品酒师、技术顾问,曾任四川省宜宾高洲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现任贵州糊涂酒业(集团)特聘技术顾问,贵州馥樽酒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总工程师。

1958年9月至1965年7月,在习水郎庙公社大湾小学念书。

1965年9月至1968年7月,在习水大湾农中念书。

1968年1月至1974年12月,在习水县红卫酒厂酿酒(做零工)。

1975年10月至1984年12月,在习水酒厂酿造三班任组长、班长。其间:1975年1月至9月,经酒厂安排,到酒厂至岔角段公路养护;1976年正式纳入国家第一批招工计划20人之列,同年转为非农业户口;1979年4月16日,习水县革命委员会劳资字(1979)25号文件明确转正为正式工)。

1985年至1986年,在酿造班任生产班长。

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至1988年,在制曲班任生产班长。

1988年10月,当选为贵州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任期五年。

1989年至1992年,任习酒公司大曲生产区党总支书记、生产技术科长(其间:1991年公司安排去四川成都温江酿造培训班学习,并承担全国白酒行业17个省市、169个学员的班长管理职务)。

1992年3月,出席习水县属机关党代会,当选为党代表。

1993年,任习酒公司总调度室副总调度长。

1994年,任习酒公司向阳生产区党支部书记、主任。

1995年至1998年,任习酒公司浓香车间副主任(其间:1996年5月公司安排在成都市温江研究院酿造学习)。

1998年10月26日茅台集团正式挂牌兼并习酒公司后

1998年11月至2002年12月,任习酒公司浓香车间副主任(其间:1999年10月公司安排在云南省参加由国家经贸委组织的企业管理研讨班培训学习)。

2002年至2009年,连续担任习酒公司职工代表大会联席会组长,并连任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届(4年)、第三届(5年)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2003年至2005年5月,任习酒公司制酒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分工会主席,其中2003年4月20日受中国商业联合会白酒技术协作组邀请参加第一届一次会议。

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任习酒公司制酒车间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主持工作)、分工会主席;其中2005年10月受中国商业联合会白酒技术协作组邀请参加第一届二次会议。

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任习酒公司制酒一车间党支部书记、分工会主席、生产技术顾问。

2007年5月至2011年6月,任习酒公司制酒一车间分工会主席、制酒车间技术顾问(其间:2008年10月26日荣获“茅台集团习酒公司成立十周年“优秀员工”称号)。

2011年6月30日,在茅台集团习酒公司光荣退休至今(其间:2012年10月26日荣获“习酒国营60年突出贡献员工”光荣称号)。

主要业绩

从事白酒行业44年来,一直潜心研究白酒酿造技术和勾调,先后参与研发“五星习酒”“茅台液”“习酒九长春”“习酒1988”等习酒公司核心产品并获重奖,多次在酿酒科技发表论文,为习酒公司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各种荣誉30余项。2005年8月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卓越贡献者),2008年10月获茅台集团习酒公司成立十周年“优秀员工”称号,2012年10月获“习酒国营60年突出贡献员工”光荣称号。近十年来,多次在各大名优酒厂分享白酒酿造技术见解,先后被《遵义日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贵州全域旅游》给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