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国展·墨韵》著名画家:孙安——全国书画名家提名双年展

2023-04-17 09:56人民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746 分享

       孙安教授,字戒逸 ,又名思危,号太行山人,19 37年生,1960年毕业于天津美院并留校任教,1964年结业于中央美院蒋兆和工作室。现为河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教育联盟艺术教育委员会,及英格兰皇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人民画院终身院士,中国艺术名家研究院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中国画教学与创作。主攻人物、山水。受教于蒋兆和、叶浅予、孙其峰诸先生。其作品朴实生动,讲品味、弘美德,着力社会效果,并注重传统笔墨及形、神、意、趣的探索与追求。其艰苦的生活历练,和浓厚的人文情怀,以及真挚的情感内涵,赋予作品以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在国内外重要展赛中多次获奖,2019年作品在全球巡展中被意大利博物馆收藏。2020年中国艺术改革发展委员会授予“中国书画艺术代表人物”,文化部授予“跨时代艺术楷模大师”,国务院四部委及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并享有“建党百年功勋人物”、“中国文艺复兴贡献人物”“新时代文化先锋人物”“党的二十大,巅峰艺术家”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孙教授给自己起的笔名“戒逸”,意即追求实干,勿懈怠,勿闲逸,要勤恳从艺,要诚实做人,要以人格完善为宗旨,要在自我修为的状态下实现艺术理想。他认为,任何时代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化,表现人民的心声,为时代放歌,这是有担当艺术家的必然选择。他时刻没有忘记瞅着自己长大的父老乡亲们,更没有忘记在农村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变化进程。尤其文革后期他从大学教师岗位上又回到了穷山沟老家,参加军工厂建设,再度与父老乡亲们同甘共苦,经历了十多年亦工亦农的生活励炼,更加深了他对农民生活疾苦的认知和理解,因而促使他激情洋溢,精心创作出了一大批为父老乡亲造像,为祖国山河代言的精品力作。详情请看下文分解。

一 众生以食为天 农民艰辛但很伟大

       有人把农民戏称作“地球的修理工”。试想“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纲”,如果没有农民去修理地球生产粮食,那么这个‘天’就会塌下来,人类将何以生存与繁衍?如果没有粮食吃,家国的安危何以保证!?虽然那些善良的老农可能没有想的那么深远,但他们为了人类的生存,所做出的贡献和担当是伟大的。那种战天斗地、不畏艰辛,和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和活力的奋斗精神,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大力弘扬。

《背负青天》150-70cm

       孙安教授的经典作品《背负青天》,塑造了一位老农头裹羊肚白毛巾,身穿自制的土布白坎肩,腰插旱烟袋,躬背弯腰,面朝黄土背朝天,伸出肌肉健壮的双臂,左手提着大水桶,右手拿着自制的葫芦大水瓢,随着交替前行的脚步,正在一瓢又一瓢地精心浇灌着如饥似渴的小禾苗。正如唐朝诗人李绅创作《悯农》一诗中所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与画异曲同工,都揭示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农民的生活很艰辛,但“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纲”,农民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及其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伟大的。                         

       此作品将千万农民的担当集于一身,构图简洁,气势宏大,右上角题词曰“背驮天兮,面向黄土,食为天兮,粒粒辛苦。”通过题词和形象塑造,为平凡而伟大的老农,谱写了一曲深沉而激悦的赞歌,情真意切、生动感人,那启人以思,动人以情的艺术魔力,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 。1988年在西柏坡展出时,受到中央首长及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开拓者》 90-60cm

       农民为了多打粮食,整天风里来雨里去不怕风吹日晒,经年累月劈山修渠开荒种地,努力增产增收。《开拓者》表现了一位身穿春秋季节的老式粗布衣,头顶太行山区特有的羊肚白毛巾的老农,因干活累了,正怀抱铁锹坐下来稍事休息。其前倾抬头挺 胸 的身姿,和搭落在双膝上的两只胳臂 ,及其粗壮的双手,使怀抱的铁锹与两条腿聚拢在一起冲出画外,扎根地下,使整个画面形成了上窄下宽的三 角形。猛看老农犹如一座健壮的罗汉稳如磐石,再瞅又好似一座山峰屹立挺拔。其目视前方的眼神和姿态,更彰显出他那刚毅顽强、战天斗地、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活力。作品那粗犷凝重的用笔用线,以及采取山水画皴擦积染的笔法画衣纹,更增强了人物形象的体量感。

       作品虽然没有画背景,但好的作品应该是作者与观赏者的合作,只要把人物形像及构图安排处理好,其背景空间可以留给观赏者去联想、去发挥。

《孺子牛》65-50 cm

     《孺子牛》是孙安先生为农民唱赞歌的又一力作。看,这位肩扛犁耙正在下地的老农。他和走在前方不远的老黄牛一样,披星戴月,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艰辛地稼穑,默默地耕耘。为了子孙后代,只知奉献,不思索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春夏秋冬,代代传承。这就是我们的父辈祖辈和先人,可歌可泣、令人感怀、启人深思、让人崇敬。饮水思源,永远不要忘记, 是他们创建了过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物资文明。

       作品打破了构图的常规,而书写了不露正面形象的背影,这种独特的构思构图,既新颖又含蓄,而且意蕴深邃,不仅揭示了简单而深奥的人生哲理, 同时也构建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引人遐想 、启人深思、催人奋进。

      作品用笔用墨淋漓酣畅,书写意味浓厚,游艺里追求翰墨情怀,潜辉中涵养深沉笔墨。勾、皴,泼、破、点、染,随意而为,实乃大怀、大境界、大手笔也。

二 情繫农民所想 关注农民热切诉求

       为了表现农民渴求科学种田多打粮食的心愿和积极性,七十年代孙安教授创作了场面宏大的工笔重彩画《再无旱年》;八十年代,为了表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而创作了《春风得意》;九十年代,为了表现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新景象,又创作了情趣盎然的《爷爷又买一头牛》;为了记录全民下海经商的改革大潮,相继又创作了《跟着感觉走》 《摸着石头过河》等随意小品;为了展现城镇建设的改革大潮,及农民弃家进城务工的生存状态,再次创作了《民工头》《民工四喜》《民工张旺》等作品。

《再无早年》85-65com

       太行山区的父老乡亲们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听天由命的穷困生活,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态。群策群力大家研制出了一台引水上山的“人工降雨器”。

      《再无旱年》,表现了技术员打开“人工降雨器”的电闸,喷射出银白色的水柱,浇灌着梯田上下绿茵茵的幼苗时的盛况。请看,从四面八方飞奔而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少们, 前呼后拥地围拢在 “喷水管”的周围,有的欢呼雀跃,有的在交头接耳地谈论着内心的感受和喜悦, 有的在梯田上下奔走、欢呼、相告。大家都看到了“人工降雨器”的成功与威力,更增强了对科学种田、再无旱年、人定胜天的信心和希望。

       远景,淡墨皴染,群山重迭,云雾缭绕;近景,鲜花盛开,千姿百态,春光明媚,使作品呈现出一派欢欣鼓舞,欣欣向荣的欢腾景像。作品不仅表现了太行山区农民追求科学种田创高产的愿望和渴求,同时也展现了其战天斗地,人定胜天,多打粮食的信心和力量。从而记录了太行山区农业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

《春风得意》100-100cm

       1978年国家颁发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议后,犹如得意的春风,唤醒了神州大地,而激发了广大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

       作品《春风得意》刻画了一位老农,刚撒完化肥,正蹲在山根下,期待并观赏着绿油油的禾苗和即将来临的春雨,并满怀信心地 想象着他承包后的这块土地,将要获得的 好 收成。其满面春风而得意的笑容,和那淳朴健壮的体魄,以及那落地有声而结结实实的山岗子鞋,再加上手拿自制独具特色的旱烟袋和烟具等,这一切不仅展现出其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活力,而且其勤劳简朴,热爱生活的淳朴形象,也赋予作品以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

作品构图奇巧,意境深邃,人物塑造朴实生动,充分展示出作者对主观感受所抒发的強烈诉求。

《爷爷又买一头牛》160-100cm

       改革开放后,不少农民盖新房、添新畜,生活很快地富裕了起来。为了表现这一新景象,孙安教授创作了《爷爷又买一头牛》。

       此作品打破了一般常用的表现手法,而别出心裁地构想了喜剧性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视觉切入点。当爷孙俩在集市办完交易手续后,小孙子兴高彩烈地刚拉住这头牛的缰绳往家走时,没想到这头牛对新主人很陌生,就像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样,把头一低、拱起肥胖的身躯、拧动细长的尾巴,低头 跳脚进行反抗。再看肩挎书包头戴单帽的 小孙子,此时也不肯示 弱,双手紧握缰绳,畅开衣怀,蹶着屁股,用尽全身力气,欲征服这头倔强的小牛; 再看身后肩披老棉袄,手拿柳条的老爷爷,面对这“一拉一退,一攻一守”的人畜对决大战,岂能坐山观虎斗?便乐滋滋地挥舞着柳条,赶紧为小孙子助战。这一人畜争斗的场景,和那半空随风摇摆的柳条与文字、题款、印章等穿插在一起的构图安排,不仅调整了画面虚实、动势、韵律的平衡关系,更增添了妙趣横生的戏剧性效果。 可想而知,如果作者没有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那就很难产生如此生动感人和新颖不俗的 构思构图效果。

       在全国全民下海经商大潮的冲击下,从城市到农村,全国各地都建立起了集贸市场。为了发家致富奔小康,无论机关干部,还是工人农 民,到 处都可以看到,男男女女、大包小包、推、拉、背、挎的“倒爷”。

       在这种一切向钱看的改革大潮冲击 下,原来   那种朴实善 良的人性, 和人际关系,也都在跟着变。

       孙安教授面对这种新的社会时尚和风气,感到很陌生,   觉的采用旧有的思维模式, 和惯用的写实表现手法,已很难展现出其心目中的这种感觉。于是,笔走清逸,随性追求,而采取了舍形求意,和不似之似,似是而非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了《 摸着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等随意小品。

       在全国大搞城镇建设的浪潮中,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期盼国富民强过上好日子,大批农民浩浩荡荡地进城务工。这一时期孙安教授创作了“民工头人”“民工四喜”“民工张旺”等作品,表现了农民舍家弃业进城搞建设的生存状态,从而记录了历史进程中的脉动与潮流。

《民工头》90-60cm

      《民工头》,其满头长发和不修边幅的胡须,一看就知道他不是一般的普通民工,而是一位有文化、有头脑、深谋远虑的人;再看他那穿着不合体的棉背心和两只脚上笨拙的棉布鞋,以及手里拿着的布手套。这一切都说明,他虽然是工头,但他也是一位普通的民工,他仍然保留着农民那种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他是一位与父老乡亲们同甘共苦,带头干活的实干家,是一位领导大家发家致富求生存,支援国家建设的领头人。

《民工张旺》90-60cm

       民工张旺是一个勤劳简朴、不善言谈的老实人,他与好多农民一样,因过于劳累、生活负担重、营养跟不上,而身体有些消瘦,但他性格内向随和、精力充沛、爱动脑筋、责任心强,木工、泥瓦工他都是内行,他是农民工中的中坚力量和能人。

《民工四喜》90-60cm

      民工四喜是一个扑实憨厚的老实人,他整天乐呵呵,只知一心一意地出大力、傻干活、多挣钱、养家糊口。他那单纯朴实的心性,和憨态可掬,招人喜欢的笑脸,以及像铁榔头一样粗壮有力的双手,都显示出他不但有很好的人缘,而且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不但开山种地他是一把好手,如今在工地上,粗活、重活、累活、登高上架、搬运重物等等,他都是最受欢迎的生力军。

三 坚持文化自信 为太行老农唱赞歌

        1985年,我国文艺界掀起了崇洋媚外,鼓吹全面西化的“八五风潮”,出现了亵渎和否定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极端言论。此时,孙安先生虽然有过彷徨,但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牢记孙其峰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我管传统叫过河之‘桥’,登岸之‘舟’。躺在传统上停步不前的是‘保守派’,不要传统而另起炉灶的是‘虚无主义’, 让外国的东西来替代或消灭民族传统的是‘投降行为’。”这一真知灼见,使孙安教授更加坚定了为民写真,弘扬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的固有理念。

       孙安教授曾说:“生我养我的太行山,是革命老区,也是孕育我创作灵感和激情的丰厚沃土。朴实善良的父老乡亲,都经历过抗日战争、觧放战争的 洗礼,和保家卫国重建家园的艰苦岁月。其战天斗地,不畏艰险,自尊自強,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和活力的奋斗精神,都時時地打动着我。多年来,在我与他们几度朝夕相处中,以及在为他们造像的过程中,更深深体悟到了我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因而他精心创作出了《背负青天》 《再无旱年》 《孺子牛》 《民工头》 《太行老农》等等一系列好作品。

《太行老农》90-70cm

        此作品实则画的是太行山里的一位老村长、老支书。他年轻时曾带领全村人出生入死抗日打游击,解放后继续带领大家艰苦奋斗重建家园共同致富。他勤劳、淳朴、善良,是太行山里农民中具有家国情怀和智慧的领头人。老人的穿戴是平时的状貌,没有做任何的装扮与修饰,这样不仅表现了其勤劳、淳朴的本质特征,同时也凸现出太行山区的乡土气息和 地方特色。

       真实地表现对象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但 中国画更强调本质意义上的真实,而区别于西方表象真实的描绘,而称之为‘意象’。由于绘画创作离不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当主观强于客观时,必然产生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状态,也就是笔墨语言自由抒发的随机状态,因而产生了更加完美的作品。孙安教授在艺术实践和教学中,都严格地遵循了这一“意象”造型原则,所以其肖像写生作品大都具有明确的寓意和精神内涵。

《太行风骨》90-67cm

       这幅作品虽然是面对真人写生,但他是画家从脑海里众多太行老农民的形象中,提炼、取舍、加工、综合而成的艺术形象,是太行山的风骨,是民族的脊梁,是作者心目中的“意象”、“心像”。  看,老农那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脸庞和神态,都有力地揭示出 他经 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重建家园的艰苦历练和磨难。如今虽然生活富裕了,但他身披破旧的老棉袄,手拿着自产自捲的旱烟大炮筒,可以看出他仍然保持着勤劳俭朴的生活习俗。其昂首远望壮心不已的精神状貌,犹如养育他的太行山,具有坚韧不拔的风骨,和刚毅顽强的生命活力。这种风骨和活力,正是支撑我中华民族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 作品采取了仰视的构图,和山水画笔法的处理,使人物形象更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挺拔而高大。

《当年老红军》90-60cm

       当年老红军秦大伯,他和好多战友一样,抗战胜利后,又回到了家乡,与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同甘共苦共建家园。看其㤯㤯有神的眼睛和面部表情,以及抱着旱烟斗似动非动的双手和身姿,都展示出他是一位精力充沛、刚毅顽强、庄重威严,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更是农村建设的一把好手。其自由挥洒的笔线节奏,更彰显出其高大威武的生命活力。

《岁月》60-60cm

       太行山区有好多老农,他们在保家卫国重建家园中,艰苦奋斗一生,为国家为民族出生入死立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劳。但他们不居功、不 自傲,而 安于默默无闻地过着艰苦朴素的晚年生活。

       瞧,这位老农,其满脸的皱纹,和有些变      形的脸轮,都铭刻着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历史的沧桑感。现如今虽已年迈,生活也富裕了,但他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俗。其目视前方稍事夸张的脸轮,和刻画入微的面部表情,以及手拿旱烟大炮筒,和似动非动的手臂与身姿,都展示了其宝刀不老的生命活力,再加上稳健活泼的用笔用墨,虚实浓淡,浑然一体,而构成了静中有动,朴厚和谐的交响曲。

《沉思》45-55cm

      《沉思》是孙安教授为农民唱赞歌的又一精心力作。

       这位老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他善动脑筋,在抗战时期曾带领乡亲们,依靠其机智勇敢巧妙杀敌与敌人周旋,并立过功,解放后,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还是一直为大家出谋献策而操碎了心。

       请看,老人那手拿旱烟斗的身姿,以及那似吸非吸的口型,和那凝视前方似视无睹的眼神,这些细节的描写和刻画,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老人正在沉思中的表情。其刚毅顽强而饱经风霜的面孔,和那突出的前额及 秃顶,都显现出他内向、老练、睿智、爱动脑筋,他是农民中擅于思考与智慧的典型代表和能人。

       有人认为农民没有文化而愚昩无知,甚至以丑为美,喜欢夸张其落后的一面,其实高手在民间,农民中智者和高人很多。 

《 晚景》46-50 cm

       观看孙安教授这些肖像作品,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情’字。由于作者对所画对象的内心世界具有深切地感受与理解,在他那沉稳的笔触下,使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像伸手可触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隐藏在物象背后的情感力量。其精准的造型,生动的用笔,细致入微地刻划。使作品既有生命的鲜活性,又有笔墨的生动性。因而,其作品自然生动,毫无浮华造作的痕迹。画如其人,其气清清,其质朴朴,自然清醇,而没有张扬跋扈,装腔作势,或低俗委糜之感。 

四 巾帼英姿 为农村妇女点赞                                                           

       家庭的构成离不开女人,在孙安教授的艺术创作中,同样很关注勤劳俭朴、与时俱进的广大农村妇女。她们天生勤劳、淳朴、贤惠,虽说她们不象男人们那样整天下地干活,但在家里却是一个呱呱叫的干活好手。而且与时俱进,与男人们协力同行,努力支撑着家国生活中的半边天。

在旧社会,妇女们受歧视,男尊女卑,因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妇女们大都裹足缠脚,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闷在家里洗衣做饭、相夫教子、 饲养家畜。

       作品《母 亲》 《缝》,表现了从贫困落后的旧社会,和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裹着小脚走过来的老奶奶、老母亲。如今她们虽然儿孙满堂,生活富裕了,但她们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 勤俭持家、缝缝补补又一年的传统美德和习俗。她们那和蔼可亲、勤劳简朴、慈祥善良的心性,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感人。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旧习俗,男耕女织,与男人共同支撑着生活中的这片蓝天。

      《太行大嫂》 《村妇》 《贤内助》,这些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们,风风火火,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干活的好手,不仅农忙时帮男人下地干活,平时还经常外出挖野菜、打猪草,或提着装有舍不得吃的水果、鸡蛋等农副产品的竹篮子,赶集上店,换取购买油、盐、酱、醋、等零花钱。

       她们那勤俭持家、心地善良、聪惠贤淑、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以及风风火火、爱说爱笑的畅朗性格,和对生活充满信心及活力的生存状态,充分表现了我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实在可爱可敬.。

《贤内助》80-60cm

       改革开放后。农村到处修路、开矿、兴办餐饮、娱乐、旅游等产业。年轻妇女们有的进工厂当工人,有的去城里上学,或有的进城打工经商,还有的弃学回家务农。在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城鄉差别不断缩小。特别是农村女性进城后,各方面变化更大,在就业谋生,以及职场上与男性平起平坐,甚至成为男人们的竞争对手。尤其在表现青年妇女进厂当工人的作品中,如《齐心协力》 《精益求精》 《井然有序》等,更强调了农村妇女不怕苦和累,依然保留着祖辈、父辈们那种干活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实干精神和优良传统。

       笔墨当随时代。孙安教授根据时代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等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相应的探索和追求。如《青春年华》、《织》、《风华正茂》、《山妹》等作品,在表现这些女青年穿着打扮赶时髦等爱美的天性时,更强调了她 们那种纯朴善良的心性,和内在 气质的表露。

       有时运用了山水画的皴擦笔法与积墨法,以及逆光处理等表现手法,更增强了其空间质感和体量感,而更具有现代感。们那种纯朴善良的心性,和内在 气质的表露。有时运用了山水画的皴擦笔法与积墨法,以及逆光处理等表现手法,更增强了其空间质感和体量感,而更具有现代感。

       爱美是女人们的天性。从农村走出来的女年青,与时俱进,讲时髦、赶潮流,在穿着打扮上一点也不甘落后。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些少女们的风姿,孙安教授结合教学,采取了工笔的表现手法,而创作出了一批工笔重彩人物作品。如 《潮》《争春》《晨曲》《画室》《女青》等,以精雕细刻的表现手法,传达了女青们那风华正茂的身姿,和艳丽多彩的休闲生活。虽然她们大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如今她们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是公司员工?还是个体户?打工妹?都很难予以区分。不过,她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热爱生活、聪慧健美、富有朝气、自强不息,在工作上她们已成为时代发展的生力军和弄潮儿。 

《春潮》90-55cm

       孙安教授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很注重精神情感的主观处理和发挥,以扑捉人物个性心理的微妙特征为着眼点,把朴实圣洁与崇高静穆,蕴含于完美的形象之中,使之聪慧高雅,耐人玩味。在运用写实的造型法则中,刻意追求人物的健美,和作品的深度、力度、和厚度。其色彩既注 重意境、情感、与质感的表现,又追求沉着、淡雅中的斑斓与华美。其构图简练大气,用线与造型醖汇一体,以体现质感、量感和现代感。作品即有笔法多变的灵美性,又不失书写的工致与力度。不仅表现了新时代女青年的风采,也展现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与节凑。

五 承古通今  致远笔墨与浓情

《大队支书》68-40cm

       孙安教授是一位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人。他既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又有  扎实的传统功力。他说:“一个画家的全面修养及其性格,决定了他视角的选取和语言的质量。”并认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际遇和情感世界不会与他人相同,学习古人、学习他人、学习技巧和方法只是练基本功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富于时代精神和具有传统底蕴及个性化的艺术样式。 

       孙安教授是蒋兆和、叶浅予、孙其峰等先生的亲传弟子,他的人物画虽属“徐悲鸿、蒋兆和体系”,借鉴了西洋素描的画法,但他对结构体积的理解和表现手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或其素描速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虽然追求写实,吸收了西洋素描的某些道理,但更强调传统中国水墨画写意的理念,追求以线造型,骨法用笔,以及书法笔意入画的意象造型手法。其用笔的轻重、行笔的快慢、和水墨的浓、淡、干、湿的韵律感,以及抅、皴、擦、点、染等笔法,都遵循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凹凸法、明暗法、虚实法,以及笔墨的书写意味来表现对象。

       孙安教授说 :“中国画是以笔墨为核心价值的写心艺术,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笔墨在造型过程中,既能体现客观精神,又能叙写作者的主观情志,并能达到主客观高度统一的意境。这就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在创作和教学探索中孜孜以求的。”他还说:创新是艺术家的终生追求,也是作品艺术价值和生命力的根基。

       虽然我没有刻意创新,但处处都有真实的我。作品就是我的影子 。”

《小酣》68-65cm

       总之,孙安教授秉承了蒋兆和等老前辈们的亲民思想,以及创作理念,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上具有新的建树和突破。欧阳中石先生看到孙安教授的作品时高兴地说:“这才是中国画。”

       孙安教授一直扎根生活,与劳苦大众心连心,而创作出了一系列为民鼓与歌的好作品。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创作了《麦收时节》《舂晨》《农业技术员》《姐妹们》;七十年代他重返穷山沟老家,支援军工三线厂建设,在十多年亦工亦农的生活中,他创作了《再无旱年》《阳光雨露》《新队长》《书记跟我一个班》以及大量为工农生产鼓与歌的生活速写和人物肖像;八十年代他重返大学讲坛后,更集中精力精心创作了《背负青天》《孺子牛》等一大批寓意深刻的主题创作和肖像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表现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但大都是农业第一线的生力军。他们整天风里来雨里去,无私地奉献,默默地耕耘,尤其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偶尔能吃上一顿飽饭,便心满意足,从来不怨天不忧人,而洋溢着顽强的生命活力,他们这种对前途命运充满信心和活力的抗争意志,宛如气势磅礴、坚韧不拔的太行山,普通坚强而伟大。什么叫刚毅顽强、忠厚、朴实、勤劳、善良,在孙安教授的这些画作中,都给出了形象的解释。这是作者的情感所致,也是其艺术功力使然,因而这些作品都具有充实的理性,浓重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

       “美大业之馨香”画家只有为大众书,才能称之为大家,只有走进基层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才能创作出大家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才能不负笔墨,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纵观孙安教授为民写真的一系列作品,单幅看,独立成章,联系起来看,又好像独特新颖,百看不厌的超大组画或简要的连环画,从中折射出时代飞速发展的宏大蓝图,这种超群的构想和赤诚精神,正是孙教授之所以有别于众多画家的高明之处。这种持之以恒的操守,和具有浓厚时代气息与地域特色的作品,都强烈而深刻地揭示出他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崇高思想,而不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具有大志向、大视野、大境界和大手笔的艺术大家。

《山里人》68-68cm 

       艺术之美有大美小美之分。大美反映的是民族情感的力量,是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关怀。而小美,是小情小调的孤芳自赏,抒发的是吟风弄月的个人情怀。如今大美难觅小美流行,甚至以丑为美,亦成时尚。而孙安教授以对故乡情的执着和守望,让我们体验了久已难寻的感动,体味到更具普遍意义,黄钟大吕般的崇高。这正是他艺术价值的核心所在。

       恩师孙其峰,以及国画大家范曾、原美协主席靳尚谊、文联副主席冯远、中央记者站杨丹菲等众多名家、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2020年10月28日“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和“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工作委员会” 对孙安教授的评价说:鉴于你曾获得的荣誉及近年来在文艺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地位,躬先表率,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树立榜样,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做出杰出贡献,德艺双馨,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经评委会终评全票通过,决定授予您“新时代文艺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2021年12月16日在中华英才人物风采启动大会上,中华英才风采人物主编颜丙淦对孙安教授的评价说:孙老师的作品有温度、有高度,而且接地气,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总结讲有三个过硬:一,作品水平过硬,二,政治素养过硬。三,收藏价值过硬。 

《牧场春秋》100- 69cm   

六  大像无声 为祖国山河代言

       出生在太行山区的孙安教授,自幼得到真山水,真烟云的供养,多年来又遍游名山大川,多次攀蹬黄山,泰山,华山等。在写生活动中,深深领略到“江山如画”“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美学的奥妙,并时时思考和领悟着大自然内在的意味和创作的真谛。他曾发表论文《登山则情满于山》--速写黄山记。在文章中生动地表述了他在黄山写生时的精辟感悟和论述。

       此论文被收入《东方骄子--中国创新英才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进会,科学技术教育委员会出版发行)。并 获得全国论文“特等奖”现收录如下。

1 心会自然 登山则情满于山 
       黄山天下秀。李白诗云:“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臽金芙蓉……”。这首诗把黄山的雄、奇、幻、险描写的淋漓尽致。黄山胜似天宫仙境,富于神奇感和生命的活力。这是我速写黄山时所努力探求的“美的核心”。

       黄山诸峰,山石裸露,巍峨挺拔,可谓研习传统山水技法的理想之地,尤其在晴空朗日下,更适合以线来表现。线是中国画的基本骨架,线意识和线节奏是捕捉生机、构成画面意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因此线描速写要注意“写”。“写”不仅体现形象美和自身的手段过程美,同时那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点厾皴画,也都是作者感情节奏的痕迹。“写”是以形写神、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之重要手段。

       松是黄山之花,蟠蜿曲屈,多姿多态,很适合以写来生发其节奏美感。如画“扇子松”时,要以活潑流动的线节奏,来表现“扇子松”翩翩起舞的动势;同时,这也是激情的表露。又如画“迎客松”时,用笔虽然要流畅活泼,但造型手法应该比较严谨细腻,并注意在严谨中求活,在奔放处求准,在流畅中抒情,线节奏要在随着主客体的统一而拓展,线意识要随着物我感应而表露。

 

       生活速写,是记录画家对生活美的感受,因此要求画得生动。“生动”, 就是体现自然本身生生不息的运动及活力,也是画家激动的感情之流露。“作诗火速追逃捕,情景一失久难摩”, “其去愈速其神愈全”, 这是前人传神写意,捕捉生动感的经验之谈。为了捕捉这瞬间即失的生动感受,画速写就需快速,有时追忆与默写也在其中,所以要强调敏捷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默写能力的培养。

       成功的速写作品,不仅包含着作者的激情,而且还包含明确的立意。例如雄奇绚丽的西海群峰,云雾飞动的深壑幽谷,把人引入神话般的境界之中,奇石星布的北海,烟霞漫染中的玉屏峰,更是奇景天成、妙趣横生,黄山无处非诗,无处非画,处处令人激动,但激动之余还需冷静思考,每画之前需要明确表现意图。

       《猴子观海》我画了两次,头一天见到“石猴”时,很激动,拿起笔来就画,结果平淡乏味,缺少意韵。当晚我想,画“猴子观海”应在“观云海”上着意。这样的构想,才可以体现空间境界的诗意美。第二天再次去画,由于意在笔先,就取得了较理想之效果。

 

       对景速写,犹如对景创作,不但要画眼前之所见,而且要写心之所想,意之所求,情之所钟;“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出神入化的想象力,可以把生活的原型打散,也可以移植再生,以心灵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从运动中获取空间景象,这是传统的创作方法。从天都云梯远眺玉屏峰,峰峦交错,千岩簇拥,云蒸雾绕,瘦石嶙峋,雄壮秀丽的全貌处处生动感人。因为不忍割爱,我就移动作画位置,分两次来构写其全景,先经“天都云梯”的低处仰观、画峰顶,以壮其雄伟,再经云梯的高处俯视,画山腰,以增其气势,然后,将两次所画联结而完成。

 

       万物生生不息,体会自然生灵,这是中国艺术创作之根本。山有林木而生,有烟霞而神,有云雾而动,有泉水而活。要把这一切运动与所画的对象联系起来构想,以探求物质世界之妙得。当我见到“玉屏楼象石”时,感到大自然造物如此奇巧。心想:“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意境应得之于象外。云缠雾绕中的莲花峰从象石身后升起,整齐错落的石级通向山后,游人点点,这不正是“玉屏仙境”的缩影吗?立意明确后,下笔有取有舍,一气呵成,更生发了画外之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对象唤起你强烈的表现欲望时,一种不可遏制的激情迫使你认真观察,凝思结想,明确立意;当落笔之后,便是情感的奔放。这时,分析、比较、结构、笔法等诸多因素,皆应运而生,随之,饱含激情的线节奏,和生动的形象便跃然笔下,别致独到的艺术趣味,也随之而来。

       我在黄山住了一个星期,画了70多张速写。虽然是初次蹬临拜读黄山,但黄山将成为我艺术生涯中永远难忘的朋友。

       《登山则情满于山》黄山游记,我阅读之后,甚为感叹。正如阿燕教授读后感所说 :“我亲眼目睹过黄山的美,但只是肤浅的观看,读“登”后使我懂得了黄山的雄、奇、幻、险的姿色,增加了我对黄山的仰慕和情感。无论是文字表述、语感、结构、思路,还是画,都反映了作者卓越的功底,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强烈的激情。是画家又象诗人,有哲理、有情感、有胸怀、有远见。我很喜欢描述猴子观海那一段。总之读后有一种感觉:不知道是喜欢人还是欣赏文,爱不舍手,但又觉得很深奥,有些读不懂读不透,激励我还要认真读下去…..”

       是的,孙安教授由于职业的要求,很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总结和研究,此论文之中既有作者提出的多处观赏景点给予了高度概括和论述;又有散文之中优美语言的描写和抒发感情的特点,可见孙安教授知识渊博、文采可贺。同时,此论文又折射出他游走于山水之间,画山水却不刻意山水,鉴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用技法又不囿惑于技法,而是用心去感受山河之灵魂,使之艺术是精神与形式的统一,进而开阔思路,展示自己的胸襟。

        总之,真实使人养眼,艺术叫人感动。写生时,面对眼前的景物要根据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进行大胆地取舍和艺术加工,要运用作者的全部修养,将自然景物提升到更高更美的艺术境界。

      《黄山玉屏峰》是孙安教授画黄山的代表作。作品虽 然画的是黄山玉屏峰,但表现的是对黄山雄、奇、幻、险,等秀丽景色的总体感受。
有诗云:
烟霞漫染玉屏峰,莲花峰前露峥嵘。
峰顶红楼文殊院,门前迎客有奇松。
飞流千尺山前挂,满山滴翠漂白云。
游人点点穿山过,踏遍翠微出玉屏。

《黄山玉屏峰》200---60cm

       好一派烟霞漫涣天上人间,玉屏仙境。作品中游人点点,似流动的音符,穿行于画面当中,把人引入雄伟、灵秀、神奇、漫幻的玉屏仙境,人物不仅是作品的点题之笔,更增加了山水画所要讲究的:“可望”、"可行"、 “可游”,“可居”的至高境界,使作品更增添了无限生机。
       孙安教授说:“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人文正气与天地浩气之间的沟通,也就是说,画无理不服人,画无技不惊人,画旡美不悦人,画无情不动人。山水画实际上也是在画人,是画人生的一种感悟,人与自然融通后的一种精神境界。”
       此作品虽为写意手法,但并不意味放纵笔墨 ,而是将笔墨写意交溶于客观写实之中,如在对巧石奇松等所有物象的刻画中。是将笔墨语言与物象再现,巧妙地维持在一个审美平衡点上,互生互化,从而使作品既有充实的内涵,又有含蓄的情韵,而渗溢出浩然正大的生命元气,使人既高山仰止又复低头徘徊。  作品在水墨与淡彩的互动中,融入了写意水墨的志趣,使作品或     
      “工而有意,或“意从工出”。摆脱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规范,也避免了流于匠气苟于形似的感觉。作品既强调“以线立骨”的书写性,又讲究“以墨为肉”的塑造感。并坚持以水墨为主色调,继承“以墨显色 辉”“以色助墨韵”的传统理法,墨分五彩,墨中有像、有物、有情,黒而不死,黑中透亮,内蕴丰富。对山体的造型、体积、质感、光感、以及空间感的表现,都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不仅让人感受到“山河颂”的社稷礼赞,也感受到一种崭新的山水诗情和诗境,山水雅韵,怡情悦性,烟云供养,于此可见一般。

2 天人合一 师造化中得心源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力与眼前真实景物的结合。写生时要将眼前景物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去观察、去联想、去思考,然后保留精华,把不理想的地方进行艺术加工和取舍。

       《柿熟满山秋》是孙安教授在京郊房山县面对大自然的实地写生。但作品并非完全是客体的原形再现,而是《中得心源》之后经过提炼、取舍、加工,重新构建的山水时空,是理想化、情感化的意象山水。 
        作品构图以柿树为主体,挺立于雄伟高崇的大山之下,硕果累累欲坠,枝干摇曳挺拔,树后是繁忙的建设工地,杂树丛生,云霭缭绕,秋高气爽,红叶飘摇,诗情画意,一片生机,好一派金秋景色, 更是山河新茂的写照。

《柿熟满山秋》70-65cm

       作品虽然尺幅不大,但有寻丈的气魄,及统一和谐的整体美。然而作者又颇为细心地切入其要妙,精心着意于细微可观之处的描写。比如表现柿子树的大枝小条,是以情景交醖,物我两忘的笔法,一丝不苟地写出,特别是那被累累硕果重压下的枝条,弯弯扭扭,弯而又挺,坚而不折,前后虚实,疏密穿插,不但表现了柿子树所独有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其别具一番的生命活力,尤其那激情洋溢,落笔为形,起笔见意完全以书写的笔法来处理画面,从而使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山川与予神迂而迹化”的艺术境界。

《房山写生》45-45cm

       师法自然的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人物画,更是山水画的核心灵魂,好的作品表达的是精神气韵。从创作之初就要有诉诸于心的领会和感悟。师法自然最重要的是心要自然,不要刻意去雕琢,而是去感悟到自然赋予你内心的触动之后,所产生的情感和悟道。画在纸上,只不过是把这个结果呈现出来而已,最充实的恰恰是创作的全过程。

《秋水人家》65-65cm

《大岳盛世舞春风》 135-65cm

       孙安教授尊崇北派山水的豪迈雄强,也喜欢南派山水的空灵清秀 。其作品既有黄山、泰山之灵魂,又有太行山的博大风骨。而形成了其雄强、朴厚、灵秀的艺术风格。作品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飽含了个人的感悟和思想情怀,可谓清雅自然笔妙情浓,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活的形态,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云山秀色》65-65cm

3 有感而发,致远妙笔与浓情

《白云去悠悠》65-65cm

       孙安教授是情绪型的画家,他每画必定是有感而发,从耒不重复自己,而习惯以欣然之笔,直取心中意象,抅、皴、点、染,一气哈成;或泼、或破,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浓、淡、干、湿,及黑白墨块,与形象结构互生互化。其线意识和线节奏,随物我感应  之心绪变化而变化;从而透显 出一种悠然生动 的笔墨意趣。     

《秋月》65-65cm

       如山水画《秋月》 《有云皆献瑞》 《白云去悠悠》《秋韵》等。其激情洋溢的线意识,和峻拔恣肆的线节奏,实虚浓淡的黑白语言,粗中有细意韵相生。这种任情恣性地挥洒,都是画家内心世界的瞬间宣泄,不但使人看到艺术的造型美,更可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和苍苍茫茫浩瀚而深邃的意境。

 

《江山无尽》135-65cm

《夹江云起》135-65cm

       总之,绘画创作是画家借助筆墨表达思想感情的-种方式,是画家与自然神遇而迹化的詩性 表现;在“迁想妙得”于造化之中,达到物我交醞后的精神升华;书法用笔是画家表现自然物象,溶入情思、意境,创造艺术美的基本手 段。 在作画行笔运墨过程中,激荡着情感的旋律,形式美中渗 透着音乐节奏的美感, 有时急促跳跃,随意挥洒;有时精雕细刻,反复修改。这就是孙安教授多年来一直探寻和追求的笔墨境界。从他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从写生、写实、到浓缩,提炼、概括的整个修炼过程,并可领略到,他笔下山水的品格、山水的灵气、山水的精神都被激活了:如典雅滋润的《归舟图》 《太行秋色》;绵密飘渺的《秋雨濛濛》 《云山秀色》;轻灵淡冶的《白云去悠悠》 《有云皆献瑞》  ;气势磅礴的《江山无尽》 《大岳舞春风》 《青松伴白云》;朴厚苍桑的《秋水人家》 《泰山风光》;意趣昂然的《柿熟满山秋》 《秋染山庄》;自由挥洒的《秋月》 《秋林》等。这些作品,虽然表现手法和面貌各不相同,但笔法欹侧纵横,都是激情笔墨的表露。

《泰山风光》130-65cm

《青 松伴白云》135-65cm

《太行秋色》100-65cm

《归舟图》60-60cm

        写到这里,我想起画坛上流行着几句耐人寻味的 名言:画有“三美” 。曰大、亮、曲。“大”者:就是小中见大,有大气势、大境界;“亮”者:就是突出醒目,让观赏者耐看,让观赏者震撼;“曲”者:就是曲折不尽,余音袅袅,回味无穷。一幅画若能如此,乃至上乘。反之,趋利献媚者,太俗气;草率急救者,太浮气;因袭相承者,太匠气;学画者务求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去秽气。

《秋染山庄》65-60cm

       综观孙安教授的作品,无论其山水或人物,以及生动优美的论文,其宽广、博大、深邃、宏远的构思中,弘扬了大雅、大秀、大美之风,可称得上是“大、亮、曲”的上乘之作,而不愧为是一位造诣颇深,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大家和艺术教育家。

部分荣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