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

启航新时代 铸就新辉煌 ——特别推荐艺术家 吕少华

2022-10-22 09:12人民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1,746 分享

吕少华,旅法画家,一九四五年生,江苏南京下关人。国家一级美术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青年时师从傅抱石先生,一九六五年就读于浙江美院,一九七七年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任教并攻读油画,获巴黎美术学院油画博士学位,同时荣获法国巴黎市荣誉市民,瑞典皇家北极星勋章获得者,被国礼文化艺术网评为首席艺术大师,吕少华艺术传略被编入国际名人百科;同时入围福布斯中国十大华人名人榜。现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文化部黄河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国际科技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英国皇家牛津学院美术系研究生导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博士,世界非遗发展协会终身荣誉主席。被哈佛大学授予终身院士;任命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中国分院院长。受聘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及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同时荣获共和国百年巨匠终身荣誉称号。



 

 



 



 

 



 





 

新时代山水画创新实践管窥

作者:吕少华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的中国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隋唐时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青绿、金碧、水墨、浅绛、没骨山水等画法。在“水墨”和“青绿”之间,明董其昌把王维和李思训分别作为南宗和北宗的代表,提出“崇南抑北”的思想,认为水墨山水属于南宗,是画家的“顿悟”和才情的表现,青绿山水属于北宗,只能靠“渐识”而得。而在当代,青绿、水墨、浅绛等并行,各展所长,山水画创作经历了各种探索和创新,显示了中华伟大复兴时期的文化共融。

山水画的实践与创新,首先须把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使命感放在首位,作品应该积极向上,以时代精神为核心,以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反映中国文化精神。艺术家身为个体,必须思考自己的行为对客观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对社会起到甚至很微薄的推动作用,自身价值能不能在时代的进程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艺术家的步伐能否与时代同行。只有这样,艺术家对人类社会、对生活的个人立场,才会变成对真善美,对社会责任的高度思考,才能创作出高品质的艺术作品。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在大时代、大变革中诞生的,它管窥了时代的剖面,是时代意识形态的反映。新时代党中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中国精神”的号召,“中国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凝聚“中国精神”需要文化为先导,山水画在文化领域直接引导着人们的意识观念、精神状态,“成教化、助人伦”仍然是它的重要功能。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准则,这也是艺术家的艺术使命所在。作品要代表文化引领,使国画这种精英文化从本体上转化为大众文化,反映中国文化精神,反映中华伟大复兴进程中人民的诉求和时代风貌。

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没有哪个画科能像山水画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山水画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中国山水画所呈现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我们的先古与自然用艺术的方式对话,才探究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伴随着艺术不断地深化发展。

山水画最初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体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受魏晋山水诗的开启。中国山水情怀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对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体现体悟的本质,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艺术的创意就是将无形结构找到有形,以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体现超然物外,平淡中和的中国哲学精神。

所以第二点,山水画的实践与创新,创作理论和构思理念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走具自已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独特绘画语言的路子。在创新中必须保留中国画传统笔墨功夫,皴擦点染、浓淡虚实等特殊的笔墨韵味。

中国画重视“骨法用笔”,五代.荆浩言:“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为之骨,迹画不败为之气” 道出了国画的真谛,从精神上解释了“骨法用笔”的精髓。

山水画的骨法用笔表现在力,如表现名山大川的雄伟时,中锋侧锋并用,勾勒岩石、草木,块垒层叠,皴擦点染,“平、留、圆、变、重”,方笔圆笔,轻重缓急、笔到、气到、意到。中国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意象性和象征性,亦即笔墨的写意精神,中国画的写意性特点,要求表现它的色彩、笔墨要是从生活原形中提炼出来的、简约的、含蓄的、见素抱朴的。中国画是文人的绘画,是思想者的绘画,它与人的思想、人格精神息息相关,“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等衡量标准都能体现艺术家与众不同的笔墨语言和风格,所以对笔墨的锤炼是画家毕生的追求。

第三,山水画的创新实践中,对西方艺术的借鉴必须在中国笔墨的基础上,吸收西画科学造型的准确性,对写实、色彩、质感、以及后法兰西光影效果在创作中巧妙应用,寻找中国画探索的新路子。在我的黄河、黄山等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兼用西画焦点透视与国画散点透视的观察法,仰观或俯视,远观或近摹,朝观或夕望,正面或侧面,前景或背景,全景或局部,从不同视角,不同时空,不同姿态对物象进行描摹,满足了大视野、大景观构图的需要。在融通东西方绘画艺术中,用中国的传统意韵,西方美学的方法,择取了一条中国韵味的“写实传统国画”之路。画里有西画的因素,但立足点,根基还是中国文化精神。

东、西方绘画艺术都是人类文化宝库的优秀成果。作品是艺术家精神活动的产物,与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有关。中国画以“变化”的宇宙观来观察自然,表现既无限又回溯心灵的时空观念,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中国画与西洋画表现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又如在用墨和色彩上,受法兰西外光派、印象派的影响,我在中西绘画的差异碰撞中创新艺术语言,包容水墨画、青绿画、金碧画、油彩画、水粉画等诸多因子,冲破墨彩禁区,运用油画笔法涂染墨彩,吸收油彩画的技法,以虚实阴阳,光影明暗、色彩变幻表现漩涌、激流、巨浪、细浪、浪花和水雾;以水墨厚涂增强暗影物的质感和重量感;抓住物象时空变幻的律动,以伸缩性的色彩效果增强画面动感和节奏感;切入、记录万丈巨澜、浊浪拍岸、云雾氤氲的沉宏场面,作品精神上留取了中国画主观感受物象之神,而外在上撷取了西画中物象在特定客观环境下强烈的形质,抒发作者瞬间的心理感受,实现了东西艺术创新结合。

关于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关于色彩的区别与联系,中国画色彩的写意性和精神内涵是中西方色彩观的本质区别,但这并不影响西画色彩、光影理论对中国画写意色彩的借鉴作用及相互补充作用。色彩和笔墨一样,都是为画的立意和精神服务的。中国画的色彩是被“心”加工和意化过的“意象色”,该用什么,怎么用,完全取决于所要表现的艺术思想和主题。大千世界,变幻多样,用彩或用墨表现胸中的世界和情感,应不一而足,中国画的色彩和笔墨有着同样重要的功用,色彩对于笔墨是相通的,在国画创作中,它们可以和谐共融。

如林凤眠的仕女图,采用中国民间瓷器艺术的用笔,爽利而细滑,不加修饰,其色彩的运用吸收了西洋画的用色方法,但其艺术韵味仍是中国画。张大千借王洽泼墨法,参以西方绘画色和光的手法,绘出具有色墨结合的大写意山水,创立了泼彩大写意中国山水画法。代表作《爱痕湖》等用墨彩的强烈对比进行创作,画以色助墨,以墨助色,彩墨相辅相成,达到了色墨相融的境地,在色墨对比上取得了高度和谐一致,将中国的“泼彩水墨”推到极致。李可染的山水画有时把逆光效果应用到山水画中,其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第四,山水画的创新还要求画家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及胆魄和情怀,需要宽阔的视野和包容千山万水的心胸,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使笔下的作品具有万壑松风般宏伟的独特效应。中国画反映的文化精神、绘画状态要通过笔墨来表达,笔墨折射出了画家的修养、感情、画品和人品关系。那么要具备这种修养,必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对儒释道精髓、经史子集等经典文化进行深入研习,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在中国画的创作上,反映出对自然、社会及相关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体现人为天地共生,人与自然精神的统一,人格与笔墨语言的和谐。画家有了文化底蕴,胸中的大格局、大情怀、大气象,就会升华成艺术上的大手笔、大境界、大追求,通过作品发现自己,表达自己,实现自己。国画大师陈衡恪提出的“文人画”的标准:独立的人品、思想、学问和才情正诠释了这一点。

最后一点,关于对山水画中动与静的把握。孔子·《论语》雍也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智者像水一样灵活多变,仁者像山一样坚守;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道家和释家思想是贯穿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流,道家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平衡互生,但是禅宗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两者都强调艺术家对身心的修炼,与自然的融合和感悟,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水精神反映的是山与水的关系,是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与人的关系。这几个关系体验的是一种理念精神和自然感受,也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质关系。山水精神的本质绝不限于纯粹的自然给予,其充满了情、思、灵、魂、魄、境,是宇宙与灵魂世界的交融、和谐及统一,是客观的主观内化,“超以山水之外,而得以怀抱之中。”

美学追求是人们寻找理想境界的过程,应该是豪迈深邃的,或者虚极静笃的状态。山水画是静与动的和谐与碰撞,如崇高的山石、矗立的林木是相对的静,静有佛家的禅静无我,静中有动,唯意念而动;飞瀑和流云是相对的动,动则如寒剑指天、落地劈石,流水与山石的碰撞溅起浪花,风的吹动使树摆动、云流动,动与静是大自然的造化,在崇山峻岭之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感受是心灵的活动。在静止的画面上,作品带给观众的气韵要强烈,充满生命活力,产生动感效果,只能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对自然的心身融入来实现。

 

2019/12/13写于上海